促进台港澳企等外资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争取国家同意设立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区,建立部省联席会议机制,支持台资企业高质量发展。分类施策支持台港澳资企业盘活存量土地,优先推动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灵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坚定扎根发展信心。大力支持外资企业拓内销,力争内销总额突破6000亿元。台港澳企业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外资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我们要把这份宝贵财富全力守护好、传承好、发扬好。
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提升滨海湾新区平台能级,深度参与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打造交椅湾六个千亩级优质产业空间,加快推进OPPO、vivo、正中等项目。探索水乡功能区与黄埔、增城共建穗莞东江两岸高质量发展示范合作区。规划打造现代港口经济带,构筑“海陆空”贸易大通道,推动空港中心扩大航班货运规模,加快港澳客运码头搬迁,拓展东莞港“东盟快航”,开辟更多直达RCEP航线。东莞是开放中国的生动缩影,我们的对外合作只会越来越紧密、交流交往只会越来越深入。
四、实施科教兴城行动,着力打造科创制造强市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全力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动工,加快先进阿秒激光立项申报,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组建新材料产业园。加强与中科院合作对接,深化与知名高校合作,办好高水平科技交流活动,着力打造湾区创新高地。组织“千企百校行”活动,力争促成合作项目超100个。
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力军。夯实国家高企基本盘,确保达到9500家。搭建瞪羚企业服务平台,将入库企业扩至400家。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3%,分别新认定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30家和200家。大力实施工业软件核心攻关,推动更多企业参与试点应用推广。鼓励龙头企业开展鸿蒙生态链建设,打造“全国鸿蒙智造之城”。
进一步吹响“是人才、进莞来”号角。聚焦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领域,以项目带动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和科技创业人才。加快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与高校联合培养硕博士卓越工程师500名以上。加强基础人才和技能人才引育,年内引育20万名本科生、2万名硕士以上创新创业人才,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万人以上。持续提升人才服务,推动镇街(园区)建设优才服务区。我们要以“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真诚来引才、聚才、留才,让人才成为这座城市前行的不竭动力。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推进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增公办学位6.35万个,巩固学前教育“5080”成果,推动不少于150所义务教育学校提供暑期托管服务。全面推进中小学科普教育,实现公办中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全覆盖、市镇校三级科普活动全覆盖。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行“中高企”联合培养模式。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加快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推动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加快设立申报。全市财政支出每四块钱就有一块用在教育,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每一位东莞建设者的孩子都“有书读、读好书”。
五、实施民生福祉提升行动,着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聚焦儿童关爱,创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加快市儿童科普教育基地、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启用市妇女儿童活动新中心,保障好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聚焦青年发展,深入实施“圆梦计划”“展翅计划”,加快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实现镇街(园区)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全覆盖。聚焦老年康养,选取2-3个镇街打造居家养老服务综合示范点,将长者大配餐试点拓展至户籍75周岁以上,新增养老床位300张以上,建成金菊福利院新院。聚焦特殊群体帮扶,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扩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加快新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对特教班所在学校、融合教育推广园等实施无障碍改造。我们要努力让孩子开心成长、青年安心发展、老人舒心长寿、特殊群体暖心有尊严。
建设更高水平健康东莞。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措施,全力保健康、防重症。大力发展互联网医院,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推动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大楼开工,加快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九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二区改扩建项目以及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新院区建设。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开建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完善辅点医院直接报销机制,加快国家医保信息平台本地化适配性改造,优化完善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工作。
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春风工程”。提升工作上的成就感,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学历提升计划,开展“技能人才之都”质量提升年行动,加快打造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更多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提升生活上的获得感,优化安全、实惠、便捷的出租屋环境,丰富大众化的消费购物场所。提升家庭上的幸福感,提高义务教育民办学位补贴标准,针对“候鸟儿童”策划一批关爱活动,帮助更多家庭在莞团圆。提升身份上的归属感,放宽优秀产业工人入户门槛,鼓励支持扎根东莞发展,让现代文明的东莞更加“海纳百川”。
打造“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品牌。切实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稳就业工作,新增就业9.3万人、创业9千人,帮扶1.6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在莞高校应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0%以上,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100%就业。适时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打造“社银合作”一体化综合网点300个以上,实现镇街(园区)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