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群众诉求“一号响应、接诉即办”。提升12345热线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政务服务知识库,提升首问解决率。连通110、119、120和基层治理综合调度等平台,实现系统工单双向流转、处理情况实时可查、智能化全流程督办。加强政务服务督查,推动事项解决率提升至90%以上。群众诉求无小事,我们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用心用情做好市内外帮扶。启动林芝立定村等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完成巴宜区大柏树保护提升等项目。助力三师图市发展壮大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探索与铜仁共建产业园区,加强与牡丹江、吉安对口合作资源共享。做好韶关、揭阳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加快莞韶创新园一期等的建设,探索莞韶产业共建“飞地经济”。强化对全市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社区)的扶持。
六、实施深度城市化行动,着力塑造新的城市形象、城市面貌、城市气质
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升路网通达性,全面推进深江铁路东莞段建设,争取深惠城际谢岗段、佛穗莞城际开工,加快2号线三期、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推动莞番高速三期、莞太路品质提升和桑茶快速路及东延线建成完工,公常路升级改造和环莞路北延线动工,加快莞深、常虎、广深高速改扩建和狮子洋通道建设。提升水网稳定性,加快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段配套工程建设,更新改造供水管网不少于500公里。提升电网可靠性,推动500千伏东莞西南部受电通道等工程,以及471项迎峰度夏基建配网项目建成投产。提升气网安全性,完成“瓶改管”4.8万户,敷设管线167公里。
坚定不移实施强心战略。强化东莞大道时代轴和鸿福路山水轴双轴带动作用,启动鸿福路街道综合整治首期工程,建成核心地段立体慢行系统2号桥,完成市民服务中心三期主体封顶。加快国际商务区中心公园、香港中心、招商局中心等项目建设和楼宇招商工作,打造总部集聚区。优化提升三江六岸滨水空间,建成滨水岸线示范段二期工程。全面推进黄旗南生态科创区建设,为城市绿心注入新的活力。
加快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和报审,加快镇级规划编制。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标准化产业片区土地整备5000亩。全面加快“三旧”改造,每个镇街(园区)至少启动实施1个500亩以上的政府统筹连片“工改工”片区,全市拆除不少于3000亩。加快建设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的产业空间,年内推出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让现代产业园、现代物流园成为东莞现代产业的坚实载体,为这座制造业名城注入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
狠抓城市精细化管理。巩固“扫干净、摆整齐”成果,推动城市管理向精细化、品质化、长效化提升,开设洁净观察曝光台,实施环卫行业信用评价,推动中心区“门前三包”全覆盖、镇街60%城管执法力量下沉社区街巷。打造33条户外广告招牌示范街区,改造提升34个老旧小区。打造50个“无违建小区”示范点,完成省下达的3100万平方米“两违”治理任务。推进80个交通拥堵节点整治,新增停车位不少于10万个。
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创建一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开展老村旧村环境提升试点,加强闲置地、边角地、镇村交界地等的整治。推进“一社区一公园”建设,全市社区公园普及率达到100%,实现“推窗见绿、开门进园”。
七、实施绿色转型行动,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聚焦天更蓝,加强臭氧和PM2.5污染协同控制,完成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目标。聚焦水更清,深入推进“剿黑消劣”攻坚,科学推进雨污分流,力争9个国省考断面稳定达标,80%以上内河涌消除劣Ⅴ类,完成5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任务,深化近岸海域治理。聚焦土更净,开展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完成东南部卫生填埋场二期、造纸行业集中固废处置项目,加快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和医疗废物处理中心二期建设,全力打造“无废城市”。
加快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开展造林抚育及封山育林3万亩,加快推进植物园二期等项目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00亩,整备可恢复耕地空间3万亩。加快7个连片美丽河湖试点建设,基本建成滨海湾至松山湖碧道,全年新建碧道120公里。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保护好古树名木、珍稀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强化碳排放交易管理。深入推进能耗“双控”,推动存量“两高”项目节能减排改造升级,在确保能源安全前提下,持续压减煤炭消费总量。服务保障沙角电厂按计划退役,加快宁洲替代电源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出租车电动化替代,力争新能源比例达80%。
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和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全市打造不少于100公里慢行系统、50条慢行交通品质提升示范街道,新增改造不少于100条人行道。健全生活垃圾“四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升级改造一批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推动28个镇60%以上村(社区)开展垃圾分类。
八、实施文化强市行动,着力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
实施“四馆一剧院一空间”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加快推进市博物馆新馆、中国举重博物馆、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等十大文体设施建设,打造首批10个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示范点,建成不少于60个城市阅读驿站,完成70%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发挥剧院联盟、美术馆联盟的效能,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办好“文化馆之夜”“博物馆之夜”等活动,打造“潮流东莞”“爱乐东莞”等文化品牌矩阵,让东莞故事、东莞声音传遍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