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开放路。思想上,更宽视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素上,搭建对外开放平台,扩大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领域对外开放,形成高端要素的交汇点、反应炉、展示窗。数据上,加强数字领域开放合作,在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信息服务等数字服务贸易业态创新发展,培育开放高效的数据要素市场。人脉上,发挥侨乡优势和国际友城、海南自贸港—东盟智库联盟及商协会等作用,促成一批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项目落地。继续办好南洋文化节,努力把文昌打造成华侨华人参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主要阵地。
打科技牌。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园区、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引入更多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现有研发机构实质性运行。打造航天、渔业、椰子科技创新高地。优化人才政策和服务,大力引进高端科研团队和产业“高精尖缺”人才。以专家科创工作站和“科技副总”为抓手,积极探索出一条凝聚高端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鼓励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超50%。力争到2023年,实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0.8%以上,研发投入费用翻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50%,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省部级研发平台获得认定批复1-2家。
赢企业心。以“决心”让企业放心,加强对营商环境问题线索的核查处理,依法依规、积极稳妥处置土地、房地产、建设项目等领域历史遗留问题。以“暖心”让企业舒心,加大政策兑现力度,建立政策应享尽享、免申即享、未享追责机制,实现“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推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对企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以“恒心”让企业安心,聚焦公开、透明、可预期目标,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6+1”政务服务事项[20]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进政务服务“零跑动”改革,探索“信用+园区”新发展模式,推进行政审批集成改革创新,争创全省典型案例。开发建设全市社会信用体系服务平台,创建国家信用示范区。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1+N”[21]集成创新,努力实现所有类型工程建设项目“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提高企业融资可得性。
(五)凝心聚力抓好“两项重点”,保障文昌发展行稳致远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让园区“有权定事、有钱办事”。做强做大海南文昌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加快推进市交投发展有限公司等5个平台公司运营。继续深化“标准地”“土地超市”“土地征租一体化”等改革,提升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深化教育卫生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吸引并留住高层次教育卫生人才。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健全分级诊疗引导机制,切实为市民就医合理化创造环境。进一步深化农垦改革,完善垦地融合发展机制,统筹垦地发展规划和用地,做好产业融合文章,加大财政金融支持,不断提升农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垦地融合发展。
坚决守住风险防控底线。一是全面落实“首席风险官”制度[22],建立健全系统性风险预警体系与防范处理机制,有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金融、房地产、反走私、生态环境等领域风险。充分运用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效能。二是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化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消防、城镇燃气、老旧建筑等重点行业领域系统治理,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三是提高平安文昌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加快建设立体化、智能化、社会化、实战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畅通信访渠道,实现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健全社会矛盾多元预防调解机制。
(六)凝心聚力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新台阶
打好“六水共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党建引领全民参与”治水攻坚行动,聚焦淡水养殖、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综合施策,强化珠溪河、文教河、宝陵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文城重点区域雨污分流(二期)工程、文城污水厂扩建工程、月亮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5%,11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72.7%。实施一批入户工程,提高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完善文城老城区防洪防涝设施。探索农业水价改革机制,开展全民节水活动。加大清澜港、铺前湾、木兰湾入海污染防控力度,打造“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美丽海湾。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成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国家海洋督察整改任务完成94%以上,省生态环境保护百日大督察整改和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整改分别完成93%、70%以上。抓好大气环境治理和土壤环境风险防控工作。加快推进“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八门湾红树林修复项目。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23]工作,落实能耗“双控”制度[24];加快建设海洋强市,积极抢占海洋碳汇制高点。推动光伏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光伏应用,落实光伏惠民政策。加强电商、农贸市场、商场超市领域“禁塑”监管治理。加快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发展。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能源产业水平。依托数字中台项目建设,探索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成品油交易管控平台等重点领域智慧“大脑”建设,抓好传统食品加工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水产智能化养殖等数字化建设,联合运营商打造一批文昌特色5G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