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们全力推动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创新驱动日益显现。锁定9个集中区块,完成“高耗低效”企业整治312家,腾出土地面积3108亩、完成率达135%,腾出用能空间8.04万吨标煤、完成率168.4%。以铁的决心开展印染行业整治,列入整治的32家企业中已签订腾退协议13家,关停了4家,另推动10家企业兼并重组为3家。鼓励存量企业“零地技改”,范围拓宽至工业绩效评价C类企业。首次开展对服务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光伏产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实现产值302.6亿元、增长72.7%,规上工业占比达28.3%,增长了10个百分点;纺织业产值占比降至29.2%,产业结构更为均衡。企业上市蹄急步稳,恒威电池成为全区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五芳斋成为中国粽子“第一股”,中润光学科创板注册待发。年度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隐形冠军”4家;隆基乐叶获评省“雄鹰企业”,实现全区零的突破。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5.96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7.7%,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全省第7、全市第1,并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嘉兴全球航空物流枢纽入选国家级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嘉兴现代物流园入围全省第二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实施小微企业新三年成长计划,打造“小微主体共富赋能平台”,为1955家小个主体完成线上融资56.5亿元。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全区新培育国家级人才8名、省级人才7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9家,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3.26%,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率95.7%、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87.44%,均居全市前列,创新指数列全省第13位。科创平台加快建设,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成功创建全区首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入选省“鲲鹏行动”计划专家2名,实现我区“鲲鹏人才”零的突破;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光伏产业联合创新实验室”揭牌成立,高翔院士领衔的浙江省清洁能源与碳中和重点实验室获批全区首家省重点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嘉兴研究院被授予“嘉兴软件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基地”牌子;嘉兴未来食品研究院首个产业化项目-年产3万吨植物基蛋白肉项目开工建设。推进全省现代种业集成改革试点,与市农科院合作建立区农业种业研究中心,美之奥种业入选浙江省种业阵型企业。出台加强高技能人才引育政策,企业技能人才可按硕博人才同样的标准获得购房补助,以阶梯式补贴支持技能人才在同一企业长期稳定就业。全年新增技能人才7181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674人。预计2022年度全区亩均税收将升至24万元/亩、增长11.1%;预计人均GDP10.9万元,增长3.2%;预计全员劳动生产率19.5万元,增长10.2%。
这一年,我们全力推进改革落地,奋进共同富裕典范,发展活力充分迸发。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活动率制机制创新,出台《秀洲区本地农民进城安置居住地登记备案实施办法》等集成改革政策方案9个,《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秀洲案例及启示》得到中央农办专职副主任吴宏耀批示。高标准打造融合共富新社区火炬样板,入选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改革探索类试点,入选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开展农业高质量发展改革,流转农业“标准地”3800亩,农业标准地改革列入省级试点并获得省委副书记黄建发点赞。加快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嘉境一号最美公路样板段、西千亩荡环线风貌提升等项目完成建设。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建立“强村公司”8个,实施“飞地”抱团项目5个,村级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322.6万元、增长49.6%,经营性收入162.7万元、增长38.5%。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建筑垃圾综合监管服务”系统获省住建厅“一地创新、全省推广”,“家庭养老床位”等23个应用列入省级试点。数字化、项目化推动无障碍建设试点经验获王文序副省长批示肯定。加快“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探索“全员积分制”办案模式,获高兴夫副省长批示肯定。聚焦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推动跨区警务一体化建设,开展京杭大运河水域联合执法;深化政务服务“异地通办”,建立党政“1+X”管理互联共治机制;秀洲区联合中电科36所共建的“上海人才飞地”正式启用。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山海协作,秀水屏山协同智造纺织产业园揭牌成立,秀水新城科技产业园、秀龙智造产业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启动招投标领域改革,推行“不见面开标”新模式,区镇两级政务服务“无差别全科受理”模式实现全覆盖。深化国资改革,启动嘉秀集团3A评级,构建以嘉秀集团为核心、5大国资集团和N个专业化子公司为架构的“1+5+N”的国企运行体系。
这一年,我们全力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力推进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114家企业执行“用能”预算化管理,全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3%,成功扭转不降反升的态势。全域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再上台阶,新增并网容量58兆瓦,累计336.6兆瓦。深化“五水共治”,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碧水绕镇”“碧水绕村”河道37条,总长约51公里,建成水下森林面积12.4万平方米。油车港镇、新城街道成功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市级标杆镇(街道)。市控及以上断面实现Ⅲ类水全覆盖,石臼漾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在Ⅱ类水,实现大禹鼎“三连冠”,首获“大禹鼎”银鼎。针对臭氧浓度同比上升17.8%,空气质量优良率明显下降的问题,制定空气质量改善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开展“涉气企业集群结构调整”等九大专项行动,建立全省首个“炭管家”活性炭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7微克/立方米以内,全市治气现场会在秀洲举办。建立健全“无废城市”建设推进机制,完成71个“无废细胞”创建。污染物排放得到有力遏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VOCs等4项指标均超前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