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城乡并进,统筹融合迈上新台阶
城市面貌更新蝶变。聚焦城市更新,完成田庄二期、西城棚户区改造,竣工安置房2414套。投资7200万元实施25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10977户。实施土楼村、电校周边等9个片区雨污分流工程。依靠群众共商共议,平衡多元主体利益诉求,推动能加尽加、愿加快加,在全市率先启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运行4部,在建15部,解决老旧小区老年人上下楼民生难题。建成“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实施文明创建九大提升行动,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坚持产城融合,高标准编制高铁西站片区、渠沟镇、信息产业园等重点片区规划。人民西路、西山北路基本建成,淮宿蚌城际高铁、徐淮阜高速等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加速西进。
乡村振兴步伐稳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高标准农田1500亩,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新增新型农业市场主体29家,培育省示范家庭农场4家,羊肚菌、黑木耳等8个品种获评“三品一标”品牌。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3个,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7个,其中100万元以上2个。完成农田水利沟渠畅通工程20公里,“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54.9公里。提升改造刘楼、张集等6个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全覆盖。黄里杏花节、芳香小镇金秋菊展、张楼葵花节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
(四)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果
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战。落实“双碳”战略,加大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年度任务顺利完成。严把审批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尊龙建材等3家企业进入2021年全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雷鸣科化、正大源2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新增街头绿地(游园)3处、植树造林500亩,完成100万㎡绿化养护。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大气污染防治量化考核机制,PM2.5平均浓度41.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8%,优良天数比率78.4%、同比提高7.9%,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居全市第一。落实“田长制”,建立耕地保护三级责任体系,开展土壤状况调查评估,深入推进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有效防控环境风险。实施凤翔沟、湘西沟、申家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完成五条主要河流“一河一图一策一单”方案编制。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五)坚持人民至上,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
健康屏障有力构建。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升检测筛查、应急处置能力,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12.2万剂次,在全市率先完成3岁以上人群接种任务,受到市级两次通报表扬。健全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新增医疗机构15家,新建公共卫生应急服务中心,区人民医院投入使用。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无烟单位207家,完成省级卫生单位复审2家、省级卫生村(社区)复审31家。城乡医保参保人数达24.9万人,医疗救助9200人次,“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投入资金5.8亿元实施29项民生工程。新增城镇就业132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淮北师范大学相山附属学校、滨河学校等7个新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在全市率先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构建“重专业、搭台阶、能上下、促提升”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成运营,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2029张。民生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获批省医养结合示范创建单位。新增托育机构6家、托位520个,托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实施“你点我检”食品安全工程,培育“食安安徽”品牌企业14家。区文化馆舞蹈队勇夺第十四届全运会广场舞比赛一等奖。新入选省级非遗项目4个(全市6个),凤凰山绿色食品博览园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社会治理纵深推进。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总体方案,成立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排查,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扎实推进“四下基层”“四最”试点,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加大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处理力度,133个项目实现办证无障碍,79608套住房办理分户不动产权。区应急广播系统建成使用,灾害风险普查进度位居全省第一。钟楼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各位代表!2021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本届政府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过去五年,是相山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始终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历经大战大考,践行初心使命,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精彩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五年来,我们奋勇争先下好“先手棋”,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综合实力实现大幅提升。始终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开发区主导产业由食品制造单一产业成功调整为食品制造(生物科技)、信息技术两个产业,为新兴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滚动实施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50个,完成技改投资88.5亿元;生物科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3.1%;拥有源创客、方正智谷等“双创”平台5个,高新技术企业48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地区生产总值从324.1亿元增加到420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1.2亿元增加到22.8亿元,实现翻一番;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3:33.0:65.7,产业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