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深入落实徐淮结对合作帮扶实施方案,与徐州市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协同发展。认真研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鼓励发展跨境电商,培育“互联网+外贸”新业态,保持外贸进出口平稳发展,新增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3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以上。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战略合作,将“飞地经济”作为跨区域合作的突破口和契合点,探索打造“飞地园区”“共建园区”。持续办好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安徽淮北电路板行业高峰论坛、黄里杏花旅游文化节。
(二)聚焦抓实体、释潜能,全方位锻造实力相山
开展重点投资项目攻坚行动。落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要求,完善“四督四保”和领导联系推进制度,优化重点项目动态考核机制,实行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精心编排储备一批补短板、强基础、利长远的重点项目,计划实施重点项目265个,投资19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项目20个,年度投资同比增长110.2%;第二产业项目65个,年度投资同比增长32.5%;第三产业项目180个,年度投资同比增长12.2%。开工建设福鼎通讯电子、紫郡府等80个项目,建成滨河学校、御龙国际等项目40个。制定争取政策资金考核办法,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
开展传统产业提质扩量行动。推动食品、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加快规上工业企业质量提升。全面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技改全覆盖,鼓励企业“零增地”技改,实施产业升级和技改重点项目20个以上,实现工业投资增长20%、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支持保障淮矿集团、淮海实业等大型企业创新发展,探索在基础设施、智能制造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实施工业强基项目,落实“三首”产品扶持政策,构建“头部企业+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格局,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6家以上。发挥土地容积率指标倒逼作用,依法依规对零散工业地块、工业低效土地、“僵尸企业”加快处置,释放土地1000亩以上。
开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动。深化“三重一创”建设,围绕补链、强链、延链,大力发展生物科技、大健康、PCB电路板、光电显示、智能制造等战新产业,推进多成电子、北福通讯等电子信息产业链项目建成投产,扶持盛美诺、雷根生物等生物科技产业链企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5%。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建设数字园区,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信息化与产业链融合,支持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成果应用,培育创建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家、深度“上云企业”10家以上。
开展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制定出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研发设计、商务咨询、供应链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家家悦冷链物流园、开发区电商物流园开工建设,谋划建设电商直播基地,引导电商、物流、仓储等关联产业集聚发展。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发展养老、托幼、租赁等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公益性和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淮海路传统商圈、友谊巷街区改造升级,丰富休闲娱乐、文创时尚、新零售等业态供给,引导万达广场、运河古镇、南翔云集等新兴商业圈优化布局、提升品质,支持发展知名品牌首店、潮店、网红店。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0家,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增长8.5%,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
开展园区提档升级行动。对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准,围绕“全省综合排名再进位”目标,出台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建立企业“赛马机制”,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提升亩均税收、营业收入、容积率、技改投资等关键指标,实行资源要素差异化供给,工业亩均税收增长10%以上。深入推进开发区大建设,实施连片开发,完成1300亩征收任务,新建大学科技园三期、信息产业园二期、智能制造产业园等标准化厂房55万㎡,配套建设信息产业园邻里中心、保障性住房、公交总站、黄里变电站、凤霞路等项目,不断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三)聚焦优环境、增颜值,高品位建设美丽相山
打造公园城区。深化河道“四乱”专项治理,建设萧濉新河、洪碱河等生态廊道,打造城市绿带。支持绿金湖争创国家级幸福河湖、萧濉新河争创省级幸福河湖。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新增造林绿化面积500亩,绿地面积5万余㎡,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加大园林绿化管养力度,塑造生态绿城。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实施黄里风景区基础设施、相山红色文化博物馆、前柳园花卉产业、电厂工业遗存等项目,打造自然景观游、红色文化游、乡村体验游、工业遗产游等特色板块,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
促进绿色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严格能耗强度管控,加快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创建绿色工厂3家,申报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项目2个以上。扎实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培育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等绿色新业态,严格执行国家环保准入政策,引进低耗能、低污染和高科技企业,限制高耗能、高排放投资项目,努力形成一批标志性绿色创新成果,提高“含绿量”、增强“含金量”。
强化污染防治。巩固中央及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效,实施污染防治精细化、差异化监管。严格落实“五控”措施,压紧压实网格化责任,坚持PM2.5和臭氧污染防治协同推进,促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完成省市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以考核断面水质达标和消除劣V类水体为重点,突出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抓实水污染防治。加强固废、危废规范化管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做好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风险防控。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