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十八届人大四次
会议文件(十六)
政府工作报告
—— 2024年12月28日在龙海区第十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龙海区人民政府区长 陈艺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龙海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我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扎实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增效年”活动和“三比一看”竞赛,加快推进“六个龙海”建设,致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推动龙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2%和7.5%,区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二十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区行列。
(一)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7.8:56.6:35.6。工业发展向新求质,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9亿元、增长8.8%,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218亿元、增长8.1%。深入实施产业“倍增”行动计划,围绕“4+4”产业体系,建链、补链、强链,新增新上规模工业企业33家,增加产值16亿元。加大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力度,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5.7亿元、增长33.9%,工业技改投资106亿元、增长35%,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4家,禹澄建设连续三年入选“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00强”,海新集团、泷澄集团入围2024年福建民营企业100强。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漳州(龙海)食品博览会,参展客商491家,签订意向订单39.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第三产业活力增强,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2%,新增限上贸易企业78家。联动电商物流园、普洛斯物流园一期建成投用;举办“全闽乐购”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促销活动,群众消费热情持续升温;实现房地产销售面积24万平方米、增长6.7%。石码历史文化街区、G228滨海风景道等项目有序推进,后港古街日均客流量达5000人次,荣获省级“活力‘街艺’示范区”称号,“后港年华”微电影荣获厦门国际动漫节银奖。全区接待游客突破620万人次,旅游收入增长9.7%。农业经济提质增效,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7亿元、增长3.8%。编制《“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初见成效;港尾中心渔港、石码避风锚地开工建设,一批海洋渔业项目加快推进。
(二)发展后劲日益增强。积极争取专项债、特别国债、预算内资金等项目42个,获批资金18.2亿元;实施区级以上重点项目106个,累计完成投资148.6亿元;推动然利集团总部、圣锐钢结构等149个产业发展项目加快建设。赴北京、上海、欧洲等地招商,举办“拢来龙海”系列推介活动6场,签约项目139个,总投资619.7亿元。扎实开展“清三低、破五未”行动,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261亩、闲置土地338亩,盘活低效用地347亩,璟沃产业园改造项目入选全省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案例。成功举办首届龙商大会,启动企业服务云平台,持续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政企半月谈”活动,派驻科级以上干部325名,保障用地1714亩。规划建设“健康食品、创新创业、新能源汽车、‘零碳’产业园”4个产业社区,实施30个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推进13个标准化园区项目建设,新建厂房面积18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56家。设立“零碳”产业园母基金,与国家管网集团签订《冷能利用战略合作协议》;LNG1#、2#储罐投入生产运营,冷能交换中心开工建设。
(三)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水网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初步完成,“东进、南拓、西联、北跨、中兴”的城市格局逐步成型。实施城市建设品质提升项目73个,总投资188亿元,改造老旧小区1246户、靓化沿街外立面2.2万平方米、新建改造供排水管网36公里。交通互联体系更加完善,18个交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沈海高速白水停车区入口建成投用,南溪大道等区间组团道路竣工通车,省道219线雩翠高架桥、锦江大道(三期)等“融漳接厦”交通脉络全线贯通。持续深化乡村振兴“十镇百村”三年行动,开展“六清六拆六整”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建设品质提升项目22个,建成“五个美丽”示范点173处,铺设农村污水主干管419.4公里,开工建设污水处理站89座,整治裸房580栋,处置“两违”36万平方米。东园港边村等6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双第华侨农场、海澄豆巷村、隆教径内村等镇村获评省级绿盈乡镇(村)、美丽休闲乡村、森林村庄称号。
(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坚持财力向民生倾斜,全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2%,3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投入资金约3亿元。有序推进石码中心小学龙翔校区等6个教育项目,新增学位3360个;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育人新模式,与厦门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区高考本科上线1628人,上线率提升18个百分点。市第二中医院新院区开工建设,港尾卫生院等4个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竣工验收。举办各类就业招聘会82场,新增城镇就业超2500人。发放低保、特困、退役军人优抚金等各类补助资金1.7亿元;新建长者食堂5个,新增便利餐位242个;区殡仪服务中心项目加快推进,新建村级生命公园58个。西溪桥闸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合拢,东泗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成投用,浯屿岛首次接通自来水,岛上居民“吃水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成功举办百龙闹元宵、“月港传奇”群星演唱会、厦门马拉松·龙海欢乐跑等活动,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
(五)改革创新走深走实。国企改革迈出坚实步伐,程溪农场成功改制,组建程农投资集团;龙海国投集团与漳州交通集团并表成立福建红树林投资集团,获评AA+主体信用等级。医药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第二医院、第二中医院两个城市医疗集团揭牌运行。九龙江口红树林进入首批中国核减排量(CCER)项目名单,红树林碳汇、海藻碳汇等蓝碳交易取得重大突破。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审批时限压缩比例达85.8%,22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验收即发证、竣工即投产”。对外合作富有成效,与菲律宾拉普拉普市建立友好交流城市关系,与新疆木垒县签订“县区带乡镇”结对共建协议,与山西平鲁区缔结友好区县,建立“龙海—平和”山海协作联席制度,达成山海协作项目4个。对台融合持续深化,成立蓝氏、连氏宗亲贸易公司,成功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龙海海澄)城隍文化节、首届漳台(龙海)文体交流系列活动。
(六)风险隐患有效遏制。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五大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推行“8421”工作模式,基层应急管理得到加强。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清理整治各类图斑959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超1.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9.9万亩、产量4.6万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办结率达95%,省生态环保例行督察交办信访件全部办结销号;扎实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大力推动紫泥生态环境和南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九龙江河口、南溪浮宫桥两个国控断面水质均值达标Ⅲ类,县级饮用水源Ⅰ-Ⅲ类水质达标率100%;整治高污染禁燃区锅炉43台,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排名提升5个位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近万亩,新增红树林面积890亩。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全力化解矛盾纠纷,信访事项按期办结率达100%。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刑事案件、电信网络诈骗立案数分别下降25.5%、33.69%。稳妥落实“保交房”政策,白塘湾、月港官邸等“保交楼”工作有序推进。
(七)政府效能不断改善。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厉行节约、过紧日子,规范预算执行管理,“三公”经费预算缩减13.8%。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认真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股长做派”“科长天大”现象、干部作风“五不”问题得到大力纠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办理人大建议56件、政协提案82件,办复率100%。此外,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人民武装、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双拥共建、精神文明、档案管理、社会科学、防震减灾、红十字会、港澳外事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奋斗充满艰辛,成绩得来不易。一年来各项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凝聚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心血。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军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和其他派驻单位,向关心支持龙海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压力。主要是: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支柱产业大型项目偏少;城乡融合发展不快,生态治理任务艰巨,民生短板弱项较多;财政运行依然困难,国企改革有待突破;安全生产压力较大,风险防范有待加强;干部争先意识不强,政府效能有待提高。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发展中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