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5年工作任务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新昌“小县六大”建设突破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锚定“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扎实推进“十项重大工程”,持续深化“五大创新突破性举措”,围绕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推进“小县六大”再突破、“八个奋力”干出彩,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为省市发展多作贡献。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5%以上;全面完成各项约束性指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三方面要求:
——把握“时”与“势”的关系,鼓足“事在人为”的激情干劲。当前新昌正处于蝶变跃升的历史风口,多重省市战略持续转化、叠加赋能。我们必须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牢记“国之大者”,围绕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在战略上更加主动,在战术上更加精准,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和韧性,做好难而正确的实事要事,切实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把握“破”与“立”的关系,树立“事必有解”的破题思维。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我们必须保持“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坚持守正创新、勇毅破局,知艰难而力行、知不足而奋进,多做价值判断、少做技术判断,一门心思抓落实、一往无前破难题,以实干实绩做好创造性执行、推进变革性实践、打造标志性成果。
——把握“稳”与“进”的关系,锤炼“事皆可成”的坚定意志。经过多年接续奋斗,新昌发展势头强劲,稳的基础更坚实、进的动能在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我们必须保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警醒,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全力守底线、攀高线。
为全面落实县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小县六大’再突破、‘八个奋力’干出彩”工作载体,县政府按照清单化抓落实的工作要求,今年着力抓好45项重点工作:
(一)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实体经济新优势
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加快建设创新新昌。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牵引,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迭代创新服务“云局”,蝉联“科技创新鼎”。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规上企业“五个全覆盖”行动,创成省重点实验室2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以上。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建成高创园二期,发挥天姥实验室龙头引领作用,与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3家以上。攻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专精特新”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项,申报省“尖兵”“领雁”重点研发计划5项以上。
2.提升产教融合水平。加快药科大新昌学院、新昌二中建设,建成浙工院新昌学院。深化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推进产教联合体建设,利用研究生联合培养、联合实验室等“产学研”基地,完善创新型企业家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批青年产业骨干和“能工巧匠”。
3.提升人才引育质效。全链条优化人才服务保障,高效运营静思社区,实施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合作新模式,招引科技人才项目20个以上,入选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0人、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15人以上。
4.提质先进制造业。加快民营经济总部集聚高地建设,深入实施“4321”行动,健全“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协同推进机制,推动细分领域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55%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夺取“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深化“四企”培育行动,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0家、规上企业4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制定国家、行业、“浙江制造”标准20项以上。实施上市公司赋能行动,鼓励并购重组,力争境外上市实现零突破,打造上市公司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昌模式”。大力弘扬新昌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坚守实业、深耕主业。
5.深化数实融合。以“AI+未来工厂”为牵引,迭代“龙头引领+配套跟进”路径,新增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云上企业等15家以上。加快连尚数字经济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招引亿元以上数字经济核心项目10个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6.壮大未来产业。推进通用智能机器人产业园扩容提质,集聚产业链核心企业,加速产业聚链成势。加快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完成万丰机场改扩建项目,组建天姥山低空经济研究院,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开通通用航空航线5条、无人机航线50条以上,争创低空经济未来产业先导区。锚定合成生物、智慧医疗等产业,加快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协同区建设。
7.建强产业平台。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全面融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提速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建设,抓实嵊新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建,实施大明市片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16个,建成大明市江南邻里中心等项目。启用甬金铁路新昌北站货运站场,建成数字物流园一期,发展公铁、海铁等多式联运,降低物流成本。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腾退盘活低效工业空间300亩,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长10%。加快三花、新和成、京新药业、日发纺机等项目建设,确保20个重点项目投产。
8.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双抢双争”行动,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确保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生态环保、能源、交通和水利投资快于面上投资增速,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5%以上。
9.强化产业链招商。坚持内生培育和招商引资并举,发挥产业基金撬动作用,深化“链主企业+产业园”“基金+返投”“中介+市场化”等招商模式,从县外招引亿元以上全产业项目50个以上,招商项目当年落地率超60%。支持企业就地增资扩产,落地亿元以上内生项目10个以上。
10.强化要素保障。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00亩以上,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200亩以上,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00亩以上,供地2000亩以上。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机制改革,深化“数据得地”机制,出让工业用地1400亩以上。抢抓政策机遇,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两重”“两新”等资金盘子。
11.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批发贸易、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做大新经济产业园,新增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0家以上。加快11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建成轻工业产城融合示范区,投运新能源汽车城。
12.实施消费提振行动。深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争创省级新型消费城市试点。释放“两新”政策效应,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培育壮大首发经济、银发经济,提升夜市经济、商圈经济规模,推动南街争创省级特色步行街、鼓山公园特色街区创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发展赛事经济,举办大型活动及体育赛事60场以上,吸引游客观众200万人次以上。
13.打造浙东南旅游新高地。围绕“千万级旅游强县”目标,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挖“三城三景”等文化内涵,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擦亮“一地三王国”文旅IP。抓实核心景区转型提质,加快大佛寺入口旅游配套综合体项目、十九峰景区5A创建提升工程、天姥山景区配套综合提升工程、峰回拾玖郡等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文旅产品竞争力,积极培育“二次消费”,推动过夜游客增长15%以上、旅游收入增长20%以上。
14.扩大对外开放。打好“稳拓调”组合拳,支持企业参展,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新增外贸实绩企业20家以上。启动海关监管场所建设,推动“直播+平台+跨境电商”三位一体发展,确保外贸出口占全国份额保持稳定。全力稳外资,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
15.做大建筑业。聚焦培育建筑业全产业链,加大优质建筑企业引育力度,支持企业拓市场、创品牌,新增资质建筑业企业3家,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0%。
16.深耕现代农业。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多田套合”,新改建高标准农田8000亩,恢复耕地功能3000亩。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茶叶、高山蔬菜、小京生、光唇鱼、香榧等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循环农业产业园、“田管家”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培育一批精品“土特产”,打造农业全产业链2条。办好中国茶业经济年会等活动,打响“新昌优选”“大佛龙井”“新昌小京生”等区域公用品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除险加固水库4座,整治山塘20座。
(二)聚焦提高品质吸引力,推进城乡融合新实践
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双轮驱动,谋深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加快建设精致花园城市。
17.强化规划设计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12个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张图”建设,启动江北片空间战略规划编制,加快老城片区公共空间规划编制,激发城市活力。
18.优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县域交通大环、县城交通小环建设,提速104国道二期改建、新民片连接线工程、甬金高速公路改扩建新昌段等项目建设,天姥大桥连接线二期等建成通车,深化甬金衢上高速及新昌联络线、527国道二期等项目前期。提升改造农村公路15公里,开展路面维修等养护工程78公里。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深化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擦亮“新畅达”国家级物流服务品牌。
19.提升精致县城承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启动新昌江两岸基础配套提升工程建设,完成里江两岸改造提升,新增邻里中心4个、未来社区3个、口袋公园2个。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风貌提升,力争完成拆改30万平方米以上,创成省级县乡风貌样板区1个。深化交通治堵,新改建城市道路4公里,启动沿江北路、磕下公交站TOD等项目建设,城区道路“白改黑”实现全覆盖。新改建城镇燃气管道4.2公里、污水管网10公里、供水管网60公里,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0.4个百分点,打造韧性城市。
20.加快东门如城崛起。对标“三年成形”目标,加快核心商务区、未来社区、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建成东环路、城关中学如城校区、如城运动公园、未来农场,构建“10分钟交通圈”,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积极谋划片区招商业态,加快文博产业园、中医康养综合体等招商项目落地。
21.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化清洁城市“410行动”,开展扬尘污染防治、餐饮油烟治理、露天焚烧管控等专项行动,提质扩面高标区、示范区。深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迭代智慧城管平台,创新执法监管“一件事”场景应用,探索“低空+治理”新模式。健全文明城市建设常态长效机制,让文明风尚浸润人心。
22.建设和美乡村。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优化片区化党建联建机制,推进村庄分类发展,做大做强中心镇和重点村,实现镇村联动、全域发展。点线面推进未来乡村、和美乡村示范带、共富片区建设,全面提升“梅棠雅集”“下岩贝·金山上”共富片区乡村运营,建成投用“东江十里·风起大明”“眉目东南·幸福沃家”共富片区,谋划打造“唐诗路”“钦寸源”示范带,确保省级和美乡村覆盖率60%以上,力夺“神农鼎”。
23.深化全域生态治理。统筹高水平保护、高效能治理,厚植绿色生态优势,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坚持科学治气、精准治气、依法治气,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95%以上,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4微克/立方米以内。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健全河湖长制管理,加快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三江”交接断面水质年均值保持II类以上,再夺“大禹鼎银鼎”。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质量走在全市前列,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6%以上。
24.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双碳”目标任务,推进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新增“无废细胞”30个以上。实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程,加快甬绍干线天然气工程、大明市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新增光伏装机容量5万千瓦,建设公共充电桩300个以上,积极谋划抽水蓄能项目,争创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
25.攻坚镜岭水库建设。秉持“紧、稳、硬、实”工作标准,落实“三联五包”工作机制,腾空拆除第一批移民房屋,全面完成第二批移民签约,加快5个安置区块建设,启动横镜线、新蟠线改建工程,配合做好主体工程、输水隧洞等项目建设。
(三)聚焦增强改革牵引力,激发县域发展新动能
始终把改革作为“关键一招”,持续推动改革破题、改革增效,不断催生新模式、新动能。
26.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承接上级惠企政策,加大“1+9”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迭代升级,加快“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打造更多“一类事”特色应用场景。依托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健全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优化五大增值服务,深化“评定分离”改革,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各类主体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
27.促进共同富裕集成式改革。迭代低收入家庭“挂单奔中”行动,完善长效帮扶机制,确保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以上,新增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农户5000人以上。实施科技强工、科技兴农、科技助富、科技惠民“四大工程”,拓展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新昌路径”。深化强村富民改革,做实低效林改造、小水电整合提升“后半篇文章”,年经营性收入超80万元以上村稳定在40%以上。探索“助残共富”新路径,新增残疾人就业200人以上。做好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工作。
28.拓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突出主责主业,健全高效协同监督体系,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薪酬激励考评体系,促进降本增效,提升核心竞争力,新增AA+国企1家以上。
29.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聚焦城乡一体、均衡可及,探索构建以常住人口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资源高效配置机制,开展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提升行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迭代“乡理乡亲”服务品牌,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
30.攻坚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建设,健全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体系。深化农业经营体系、农村宅基地、乡村运营集成改革,促进青年入乡发展。实施“青春伙伴”计划,推动青年成长和城市发展双向奔赴。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启动EOD项目建设,做大水经济,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发展林业碳汇经济,推动绿色信贷等金融产品创新。
(四)聚焦展现城市亲和力,打造全龄友好新样板
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以政府有为让群众有感,努力让市民的笑脸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
31.聚力“幼有善育”。加快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优化生育支持政策,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达4.6个,普惠托位占比85%以上,打响“育新伢”托育服务品牌。
32.聚力“学有优教”。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实施新昌中学、实验小学等改造提升工程,夯实“六安”工程,争创省一级幼儿园2所。深化“三名”培育工程,完善办学水平评价体系,争创品质校园。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实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一体化培优计划,教育现代化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33.聚力“劳有所得”。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做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快零工之家建设,强化欠薪源头治理,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率100%。深化产业工人“无技能等级岗位提升行动”,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招引外来产业工人6000人以上。
34.聚力“病有良医”。加快妇幼保健院、第七人民医院建设,启用人民医院新院区,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迭代“邻里邻医”移动医院服务,提升基层卫生机构防病治病能力,县域就诊率90%以上。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化医保基金管理。
35.聚力“老有康养”。构建“一核两翼”片区化为老服务供给模式,推进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实施老年人意外保险扩面行动和“山区助老”工程,新增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4个。
36.聚力“住有宜居”。开展“好房子”建设试点,推动租售并举,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安置房项目建设,改造老旧小区5个,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400套。
37.聚力“弱有众扶”。健全社会救助和慈善体系,创新多元化救助模式,实施低收入群众兜底保障项目,困难群众医疗费用综合保障率85%以上,打响“善行天姥”慈善品牌。
38.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文化创造性转化,做精竹编、根雕、砖雕等文创产品,推进文艺精品攀峰行动,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举办“全民文化大比拼”“万人进城看大戏”等活动,打响“艺动新昌”群众文化品牌。
39.办好民生实事。按照民生实事“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的理念,高质量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努力把群众的“愿望清单”变成“满意清单”。
40.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全量问题清单”,迭代“141”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城乡社区,完成村社换届。完善社工、志愿等服务体系,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健全乡镇(街道)信访事项合法性审查机制,提升信访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强化社会治安立体防控,深化共富、共治、生态“三大警务”建设,严厉打击涉黑涉恶、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争创“二星平安金鼎”。
41.打造平安新昌。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巩固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成果,常态化开展道路交通、消防、工矿、危化、建设施工、城市运行、防汛防台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全力遏较大、控一般、提本质,夺取“安全发展银鼎”。
同时,充分发挥工青妇、科协、工商联、文联、红十字会等群团作用,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军民融合、国防动员、双拥共建、老干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史志、档案等工作。
(五)聚焦提升政府行动力,树立为民服务新标杆
始终保持奋斗的姿态、赶考的状态,践行“六干”要求,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实干型政府。
42.强化政治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把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体现在政府工作中,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和县委工作要求,以实绩实效诠释忠诚担当。
43.依法履职尽责。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完善府院、府检联动机制,深化县乡合法性审查改革,强化重点领域行政执法监督,深化政务公开。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司法、审计、统计和舆论监督,确保政府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44.笃定实干前行。坚持人民至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政府工作体现更多的温度、更实的导向。保持夙夜在公的勤勉担当,坚持把难题当必答题、把难事当民生实事,用好“五张清单”、精准画像、一线工作法,对目标任务清晰坚定,对难点堵点清醒攻坚,尽最大努力为新昌争荣光。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为未来发展指明路径。
45.保持清廉底色。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做好省委巡视、经济责任和自然资源资产任中审计反馈问题整改。聚焦政府采购、工程建设、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深入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厉行勤俭节约,习惯过紧日子,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实干成就事业,奋斗开创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新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干争先,推进“小县六大”再突破、“八个奋力”干出彩,为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