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5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嘉兴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聚焦“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持续深化“企业为基、项目为王、招商为要,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主题主线,突出聚焦“投资拉升、产业跃升、城乡融合提升”工作重点,大力传承“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勇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表率。
建议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出口增长5%,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主要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更加高效落实政策措施,巩固经济向好发展态势
1.全力承接政策强信心。抢政策就是作贡献、争资金就是促发展,全面落实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全力争取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大改革获上位规划支撑。持续做好“两重”“两新”等项目谋划储备和对接争取工作,确保接得住、落得下、用得好、出实效。完善要素争取保障专班工作机制,健全分类分层分级协调机制,抢抓专项债项目省级“自审自发”机遇,全力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及省级以上资金超18亿元,申请超长期特别国债10亿元以上,申报专项债100亿元以上,资金获取总量嘉兴第一、占比超20%。一体落实省“8+4”迭代升级政策,滚动出台一批更加给力、可感可及的惠企利民政策举措,争取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500亩,供应土地不少于8000亩,保障项目用能50万吨标煤以上,新增贷款300亿元以上。
2.扩大有效投资增后劲。开展“投资海宁”大招商,以换位思考的贴心、持之以恒的耐心、守信履诺的诚心,做产业项目的“长期合伙人”。统筹用好奔跑招商、基金招商、以商引商等方式,探索建立市场化招商体系,精准招引一批领军型企业、标志性项目,全年引进亿元项目150个以上,其中超50亿元项目3个以上、超百亿元项目1个以上,完成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深化“签约即服务、准入即供地”改革,实施重点项目“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跟到底”工作机制,新开工亿元项目80个以上,开工率一季度达到60%、半年度达到80%、三季度全部开工,确保项目投资增速快于GDP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速快于面上投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保持嘉兴第一。
3.激发居民消费添活力。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打造省级县域商业体系试点县、长三角特色消费城市。实施提振消费行动,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扩面提标,让老百姓“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谋划奥特莱斯三期、白领氏国际街区等项目,积极培育首发经济、假日经济、体验经济、谷子经济、夜间经济等消费增长点。用心挖掘“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底蕴和价值,谋划百里钱塘全域开发,推动实施潮文化艺术中心、马拉松和自行车赛道改造等一批项目。盐官潮乐之城“五一”前实现古城游线南北贯通,进一步丰富业态,“十一”前正式营业,打响“天天音乐天天潮”IP,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施“志摩故里·硖石”景区配套提升工程,商业入驻率超80%。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进一步释放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精准有序出让房地产用地,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二)更加突出实体经济质效,推动产业转型实现突破
1.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深耕“241”产业集群,以“产业之聚”成就“工业之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保持“33条”政策“三年稳定、持续优化”,时尚产业向千亿迈进,办好皮博会、家博会、中国时尚大会等活动。开展皮革城时尚生态系统重塑,开工建设都市创新园和经编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打造许村国际时尚中心、家纺城“国风时尚基地”,加快推进省级现代纺织与服装产业集群协同区建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万凯新材料、宏达碳纤维等重大项目开工,“心谷”医疗器械产业园、奕瑞科技等项目主体结顶。办好首届中国·海宁半导体装备和材料博览会,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谋划布局新型储能、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推动未来产业与新兴产业有效衔接、融合互促。
2.助力现代服务业迈向高端。坚持把服务业放到与工业经济同等重要位置,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占GDP比重提升至46%以上。健全“一部门一属地一特色一载体”工作机制,重点培育商贸零售、文化旅游、软件信息、科技服务业等行业,招引超亿元服务业项目15个以上。推动重点平台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地,迭代升级海昌汽车商贸区,加快马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向高端化、专业化转型,做强海洲和硖石服务业创新发展产业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至56%以上。高标准打造鹃湖区块商会总部群,3幢以上楼宇开工。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培育计划,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分离培育批发贸易、电商零售等业态,新增规(限)上企业50家以上。
3.赋能企业现代化转型提升。坚持“抓大、扶小、育新”统筹发力,抓好分级建库、分类指导、分企提升,全市市场主体数量达16万户。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走向更高层次资本市场,完成上市股改企业3家以上。有序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加快推进企业“智改数转”,启动实施“两化”改造项目200个、“零地”技改项目300个以上,批量推开细分行业改造,新增省级以上数字化试点示范5家以上。推动工业园区提质扩容,启动建设镇街园区标准厂房项目35个以上。探索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举措,加快推进“商改工”和建设用地混合使用管理,持续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三)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引领,打造高水平创新城市
1.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深化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积极融入杭州湾科技创新带,全力争创省“科技创新鼎”。构建“雁阵式”创新平台,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浙大国际科技园建设,鹃湖科技创新园二期开工,环浙大创新载体突破80万方。加大经开区万物工场、高新区科创中心等平台引育初创型科技企业力度,杭海数字新城争创国家级孵化器。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服务产业质效,支持正泰新能牵头建设嘉兴首个省创新联合体,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以上,探索打造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产业基地。
2.打造高质量创新集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省专精特新企业50家以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编制产业创新资源地图,支持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运用,规上企业研发费超100亿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1项、省“尖兵”“领雁”项目立项4项以上。实施创新赋能传统优势产业三年行动,丰富皮革、经编、家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业态,新引育机构不少于6家,传统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比例提升至70%。
3.塑造高品质创新生态。深化教科人一体改革发展,建立健全“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产学研用融通创新机制,形成省级重大科技成果不少于2项。完善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打造成果转化创新联盟,创新技术经理人激励制度,探索建立“先用后转”成果池。实施科技创新“伙伴计划”,发挥浙大、浙理工等高校技转中心作用,举办校企技术对接活动10场以上,实施优质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以上。深化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擦亮“海宁工匠日”品牌,用好“民资+海智”等人才引育模式,新引进大学生2万名以上、青年硕博人才1000名以上,争创省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数保持嘉兴前列。做大做强科创金融联合创新中心,打造“科技潮动力”服务品牌。
(四)更加坚定改革开放决心,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
1.深化区域开放合作。开放是海宁的城市基因,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杭州都市圈、嘉兴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把区位优势淋漓尽致发挥出来,建设高能级开放强市。深化与临平区、钱塘区战略合作,推动钱塘国际新城中央公园馆群、杭海信息港等标志性项目早出形象。与上海临港集团开启新一轮战略合作,打造省际合作示范园区升级版。推动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星光作业区基本完工,加快杭海城际西延、机场高铁海宁段建设,做实下沙至长安市域铁路、沪昆铁路海宁段提质改造工程、两高联络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打好外贸“稳拓调优”组合拳,深化“出海拓市”行动,实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增长30%以上。持续深化“山海协作”和对口帮扶。
2.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强化系统思维、深化集成攻坚,谋划一批改革新举措。持续开展“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跨部门“综合查一次”实施率达50%以上。实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整合组建市文旅集团,实体运作市兴海集团,新增AAA级和AA+级国企主体各1家,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4200亿元,国有资本权益突破1400亿元。全力打造重点领域改革标志性成果,推动更多改革试点扩面提质,迭代优化“知源码”场景功能,省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通过验收,争创省低空经济“先飞区”场景应用试点。推进“学驾考”综合服务集成改革,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
3.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传承好、弘扬好海宁精神,奏响“敬业奉献创新业、猛进如潮再出发”最强音,围绕企业所盼、倾尽政府所能,打造“五最”营商环境品牌,支持民营企业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积极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加大涉企服务改革力度,搬迁升级市政务服务中心,持续迭代“政务一厅”,上线惠企政策云平台。持续开展亲清直通暖企助企系列活动,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完善“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让各类市场主体轻装上阵、降本增效、释放活力。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新生代企业家高素质成长,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支持、关爱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五)更加重视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1.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梯次推进重点片区单元规划,加快火车站—金三角、城西创新产业园等区块详细规划编制。开展老城复兴行动,更新发展“一岛三街区”及周边区块,谋划海宁站“站产城”一体开发,统筹提升城市格局、品质、形态。稳步推进城市、城镇、集镇有机更新,建设斜桥祝场等4个特色集镇,启动5个老旧小区及城中村改造提升,有序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和住宅老旧电梯更新工程,城西体育公园开工,新增绿道4公里、绿地面积460亩。构建立体式交通大框架,加快推进紫薇快速路建设,谋划硖许快速路项目,开工6条市政道路,实施新一轮乡村公路提升行动,力争4个“一镇一路”项目开工。
2.强化城市运行保障。推动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提升,加强地下管网管廊建设,实施高品质饮用水工程、天然气“户户通”改造等一系列项目,加快推动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开展堵点路段专项治理,多措并举缓解“停车难”问题,扩大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资源错时共享开放范围。优化垃圾分类处置模式,完善再生资源收运体系,推广低价值可回收物兜底回收,探索实施建筑垃圾产生、清运、消纳三方“三证”模式,新建渣土资源化项目2个。推进最干净城市建设,打造10个退让区域提升优化典型小区,开工建设城东环卫综合体。
3.推动城乡融合提升。以新时代“千万工程”为牵引缩小“三大差距”,打造更多城乡高水平融合发展标志性成果。坚决守好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新建高标准农田1.1万亩,力争“多田套合”率达100%。把产业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谋划建设“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农业科创中心主体完工。完成农业招商引资7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统筹推进城乡风貌提升,让美丽乡村更有人气、更具活力,实施和美乡村运营“双百双十”行动,新增3个省级未来乡村,黄湾和美乡村示范片区、丁桥梁家墩景区核心区域提升工程完工,长安、盐官风貌特色镇通过嘉兴验收。探索农民多元化住房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农村建房管理,分类调优村庄规划,优先解决刚需建房问题,扩面“1+X+Y”布局。
(六)更加聚焦降碳减污扩绿,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1.铁腕攻坚污染防治。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后半篇”文章,确保高质量销号。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新建杭海新区污水处理厂完工,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工作提质扩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嘉兴市控以上断面Ⅲ类水质比例100%,全力争夺“大禹鼎”。大力开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突出加强重点领域整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PM2.5平均浓度完成上级下达目标。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强化土壤污染防治联合监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2.长效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实施能源低碳转型行动,完善新型能源开发利用体系,深化光伏规模化多场景开发,扩面建设“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全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30万千瓦以上,打造国家级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县和省级低碳试点县。加强用能预算管理,大力推动企业节能改造,淘汰落后用能10万吨标煤以上,创建嘉兴市级绿色工厂25家以上。持续推进低碳镇、村试点建设,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深化尖山新区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探索建设“零碳”园区。
3.扎实做好生态修复。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生物多样性标准数据库,加强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加快推进马桥等4镇街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立项项目2个、验收2个,全年完成补充耕地1万亩。实施镇村河道清淤及综合整治30公里、生态护岸15公里,打通断头浜8条。开展生态环境损害替代修复基地建设,启动上塘河流域水生态治理项目,海塘安澜工程提速推进。纵深推进林长制、河长制工作,持续开展“清网行动”。
(七)更加用心提优公共服务,持续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1.加快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坚持民生优先,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出台新时代就业创业工作若干政策细则,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2个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帮扶100%覆盖,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万人以上。深化强村富民行动,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激活村级物业经济,农业标准厂房、共富厂房实现镇街全覆盖,低收入农户增收10%以上。突出“一老一小”双友好城市建设,深化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一体化改革,建设镇级康养中心3家,改造提升照料中心40个、养老睦邻点50个,建立“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推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力推动生育支持政策落地见效,促进托育服务资源均衡可及。
2.加快社会事业一体共享。教育承载万千家庭希望,加快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化全域“教共体”办学,推进静安高中、庆云中心小学等项目建设,海职高、海宁卫校争创省“双优”学校,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建设独立型120院前急救体系,建成全市“心电一张网”,公共场所AED实现全覆盖。市人民医院二期等3个改扩建项目主体结顶,硖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迦南肿瘤医院投入使用,市疾控中心规范化建设达到省级A+标准,稳妥实施医保新政,打造公共卫生强县海宁样板。打响“运动海宁”品牌,办好追潮马拉松等省级以上品牌赛事40场,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示范县市。
3.加快公共文化做优做强。构建城乡文明一体推进和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公共文化共同体”,扩大“潮城”“静安”等品牌影响力。深入挖掘名人文化资源,实施“影响中国的海宁人”IP打造行动,办好王国维戏曲论文奖,开展张宗祥系列书画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进安澜园遗址公园、陈阁老宅展陈提升等项目,推动博物馆扩建工程。促进基层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实施“文艺赋美潮城”2.0工程,开展好“村潮”系列文化活动。
(八)更加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有效做好风险化解。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海宁”,打好防范化解风险主动仗,高质量夺取二星“平安金鼎”。完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迭代升级“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做好各类涉稳事项预警处置。加大涉薪违法犯罪打击力度,推进劳动争议多元调解组织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网治综合体”建设,建立多元协同舆情治理体系,实现“大舆情”“大安全”一体化运作。扎实推进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严控国有企业融资成本,严禁新增隐性债务,切实防范社保基金风险。
2.坚决保障安全生产。把“安不忘危、兴不忘忧”始终挂在心上,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创新补短攻坚常态长效机制,完善应消一体化场地建设,开展工业企业火灾专项治理,完成尖山化工新材料园区扩园,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亡人数实现“双下降”。深入实施防汛防台抗旱能力提升行动,迭代升级“1833”联合指挥体系。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抓好特种设备全链条监管。
3.系统完善社会治理。深化党建引领“潮城善治”,健全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和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推动“141”基层治理体系高效运转,深化“五刚五柔”包容和韧性治理,拓展“千企百村·平安共建”和“枫桥式”基层单元建设,打造“西山经验”集群。迭代升级市镇两级社会治理中心,深化“民声一键办”机制,推动基层治理和服务向末端延伸。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持续推进交通安全大会战、“无诈”系列建设。
各位代表,初心如磐、民生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实事谋划工作,聚焦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关键小事”,经过认真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遴选形成了10件政府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大会票决。
1.“潮享优水”高品质供水提升项目。分三年有序推进全市高品质供水系统建设,其中2025年计划完成25个集中住宅小区和1个农村集聚小区,实现服务覆盖人数3万人以上。
2.医养康养结合服务一体化项目。提升改造3个村卫生室,为不少于2500名65周岁及以上居家重度失能老人提供“四个一”健康服务,深化6家养老院与属地卫生院的签约合作,开展各类养老服务人才培训。
3.义务段学校膳食及就餐环境持续提升项目。对全市45所义务段公办学校共68个校区食堂的设施设备、菜品质量、食品安全、选餐方式、就餐环境等进行提升。
4.乡村公路持续改造提升项目。通过路面大中修、道路拓宽改造等方式,实施乡村公路改造提升约20公里,进一步提高道路服务能力及公路安全水平。
5.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提升项目。优化调整全市农村村庄布点规划和用地规划,有效保障农村村民建房需求。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开展保留点管网改造、路灯亮化等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改造提升通组道路不少于50公里。
6.65周岁以上老年人体检提标项目。将“胸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纳入65周岁以上城乡参保以及企退人员健康体检项目,并对发现的肺结节患者给予规范化诊治及随访,2025年计划筛查人数不少于5万人。
7.“善居工程”困难家庭居家环境改造提升项目。按照自愿原则,对全市在册困难家庭开展居住环境改造提升,2025年计划完成改造提升不少于60户。
8.青少年游泳公益培训项目。为全市不少于5000名小学生分类开展游泳公益培训。
9.天然气“户户通”项目。通过“瓶改管”三年内改造居民燃气用户约10万户,其中2025年计划改造约4万户。
10.消防天然水源取水口建设项目。结合实际,通过设置手台泵、市政消防栓、警示牌等方式,在全市12个镇街设置不少于457个取水点位,为5分钟救援圈提供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定点定责、精心组织、强化督导,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一年,市政府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强化“六干”导向,以忠诚干净、实干担当的实际行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系统推动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落地落细。凝心聚力重实干,引导政府系统党员干部奋发进取、善作善为,持续为基层赋能授权、松绑减负,让干部心无旁骛促发展、解民忧、保平安。持之以恒强法治,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治理全过程,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发挥智库顾问团作用,认真执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持续深化行政合法性审查改革,“八五”普法圆满收官。清正廉洁守底线,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深入开展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让廉洁从政、干净干事蔚然成风。
同志们,征程万里、重任如山。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海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同心同德,苦干实干、勇毅前行,勇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表率,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宁新篇章!
名 词 解 释
“两重”“两新”:“两重”,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省“8+4”迭代升级政策:即扩大有效投资、科技创新、“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建设、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8个重点领域政策包,财政金融、自然资源、能源、人才等4张要素保障清单。
“聚英卡”:通过证卡融合集成,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信息加载到社会保障卡,使来华工作的外国人可享受社保卡“一卡通”服务,英文名“Join in Card”,寓意聚天下英才。
“三相一就”统筹行政检查:即以检查对象相同、检查方式相似、检查时长相近、低频就高频为原则的行政检查统筹机制。
“通则式”乡村规划管理:指在城镇开发边界外乡村地区实施的一种规划管理方式,通过“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模式,为乡村地区开展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核发规划许可证提供重要依据。
绿证交割:绿证,是国家对发电企业每兆瓦时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颁发的具有唯一代码标识的电子凭证,1张绿证代表1000千瓦时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绿证交割指在绿证交易过程中,将绿证从卖方账户正式转移至买方账户的操作。
“1+10+12”攻坚体系:即1个指挥部、10个补短攻坚专项行动组、12个镇街攻坚体系。
“4135”消防救援体系:“4”,即迭代升级市域国家消防救援队—镇政府专职消防队—镇消防前哨站—村消防前哨点“四层级”新模式;“1”,即实现对初起火灾的1分钟响应;“3”,即实现消防前哨点人员3分钟内到达起火点周边并开展前期处置;“5”,即实现起火点周边消防前哨点、前哨站等救援力量在5分钟内到场。
“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指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五最”营商环境品牌:即“涉企检查最少、办事效率最高、企业负担最轻、服务保障最好、企业家获得感最强”的营商环境。
“三大差距”。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
“1+X+Y”:村庄布点规划中对村庄类型的规划分类,“1”是指新市镇点,即城镇开发边界内或紧邻城镇开发边界的新农村集聚点;“X”是指新社区优化点,即城镇开发边界外相对独立的新农村集聚点;“Y”是指保留提升点,即规划保留的现状自然村落。
“新型储能+虚拟电厂”:新型储能指以能量存储、转换并释放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虚拟电厂指通过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智能计量以及优化控制技术,将分布式资源进行集成,构成响应电网需求、接受电网调度的系统。
独立型120院前急救体系:为急救中心(站)设置独立指挥调度系统及现场专业急救医务人员、辅助人员、车辆、设备等,形成院前急救由急救中心负责,院内急救由医院负责的工作体系。
“心电一张网”:即全市所有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置心电仪并接入市心电会诊中心,实现心电“基层检查、市级诊断”。
“1833”联合指挥体系:以1个联合指挥部为核心统领,聚焦重点领域形成“8张风险清单”,以提示单、预警单、管控单“3张单”为管控手段,通过1条消息、1个电话、1次视频“3个一”手段叫醒关键人、激活全体系,持续提升统一指挥、整体协同、一体作战能力。
“五刚五柔”:即深化刚性监管与柔性执法、刚性惩戒与柔性司法、刚性底线与柔性维稳、刚性协同与柔性服务、刚性强基与柔性赋能工作机制,增强社会治理的包容和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