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精细治理。推进全域文明市创建,实现省级文明城市全覆盖。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引港入宣”原水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建设。实施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管网等更新改造115公里。加快市区环卫市场化改革,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86%。持续开展住宅物业管理提升行动,整治小区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为居民就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和生活类服务。
强化区域联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促进县城人口和产业集聚。推动宣城经开区、高新区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协同发展。支持宁国推进省级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试点、广德推进省级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优化城际、毗邻公交网络体系,提高市县公交通达水平。
(六)突出示范带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完成耕地恢复9.2万亩,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9.5万亩,确保粮食面积328.5万亩。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支持种业企业开展良种攻关。扩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推进凤凰山、万家、汤村水库及港口湾灌区、青弋江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实施水阳江防洪治理工程。加快粮食主产区农业排灌电力线路升级改造。
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7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推动家禽、茶叶、水产、经济林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做优做强“宣城黄金芽”“宁国山核桃”“泾县兰香”“皖南黄牛”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支持绩溪建设徽菜特色产业集群。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统筹做好村庄规划编制。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建设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50个左右、精品示范村20个左右。加快推进2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0家以上,持续带动农民增收。推动设立强村公司,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集体经营性收益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67%。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好防止返贫监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新建、改造农村厕所9500户,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治重点自然村490个。支持泾县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
(七)突出文旅融合,加快建设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基地
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升级版,推进泾县、绩溪、旌德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和活化利用,上线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15个。做好中国传统村落志编修工作。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开展“四季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加快文房四宝产业发展。实施宣纸产业发展“355”计划,加强宣纸制作技艺区域性整体保护,争取“宣纸”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核准注册。支持泾县建设国家版本馆文房四宝专题馆。
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实施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六大行动”,打造一批精品景区、精品线路和旅游产品,力争接待游客数、旅游收入均增长16%。实施重点文旅项目30个,完成投资31.3亿元。推进文旅综合开发、露营、森林康养等业态建设,加快推进民宿业提质集聚发展,持续提升皖南川藏线、龙川景区等品质。大力发展研学游,提升敬亭山研学基地功能。支持桃花潭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宣纸文化园争创5A级景区,宁国、旌德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壮大特色体育产业,办好第四届长三角体育节等赛事活动。
激发市场消费活力。持续开展“品质生活·乐享宣城”促消费活动。优化城市商业布局,完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加快北门老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打造品质夜市和夜间经济集聚区。开展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创建。加快传统零售行业数字化转型,壮大商贸流通市场主体,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00家以上。支持首店经济、品牌经济发展,积极培育即时零售、国货“潮品”等消费增长点。
(八)突出生态优先,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着力推进美丽宣城建设。出台美丽宣城建设实施方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91%以上,确保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狠抓“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实施EOD项目5个。支持广德、泾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宣州、郎溪、宁国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打造多样化低碳应用场景。深化宁国经开区省级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争创省级绿色工厂6家。力争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85%。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完成营造林40万亩,打造“绿美江淮”宣城样板。深入探索“碳汇森林”,推动林业碳票+“零碳乡村”建设。争创国家“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深化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
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加强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提升自然保护地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提高湿地公园管理能力。加强水生态修复,深入实施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建成省级幸福河湖5个。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