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山西省)运城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4月17日)

  各位代表,转型是运城的根本出路。我们必须锚定转型不动摇,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松劲,力求“出手”即“出彩”、“完成”即“完美”,在山西现代化新征程上率先华丽转身、赢得主动!

  (四)聚力项目建设,促进有效投资持续扩大

  加大谋划招商力度。坚持“项目是第一支撑”,紧密跟踪对接中央、省投资政策和扶持方向,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探索招商部门“三化三制”改革和“政府+园区+产业链链主”招商模式创新,用好“7+17”招商队伍,加强考核激励,确保全年签约3000亿元以上,当年签约当年开工率达60%以上。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中长期贷款等,提升利用外资水平,让更多资金为我所用。

  提高民间投资热度。全面落实国家、省促进民间投资专项政策,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把握好“亲”“清”辩证关系,竭尽全力留住本地民间资本,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更大范围参与全市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加快项目达效速度。用好“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四库”管理,滚动实施“1311”重大工程项目。落实领导干部“一联五”责任,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用地、用能、融资等问题。深化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打好“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组合拳,持续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打造开发区建设升级版。做实做细“六张清单”,推进广东风电150兆瓦风力发电、深圳沃克斯光电显示模组等项目开工建设,推动北铜新材料高性能压延铜带箔和覆铜板、其龙高端包装新材料二期等开工项目早日投产达效。扎实推进小浪底引黄二期、半坡调蓄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同步实施好配套工程,深化“五水综改”,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来之不易的黄河水引得进、用得好。

  (五)聚力服务保障,促进市场主体量质齐升

  建设高水平集聚平台。落实好全省打造支持产业转型、承载企业集聚“十大平台”部署,带动市场主体增长18%、总量突破60万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力争达到1000家。今年重点建设四类平台。一是打造乡村e镇,支持冷链仓储、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引导邮政、快递、物流、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市场化合作,完善县乡村三级商业流通体系,重点培育12个乡村e镇,力争总产值突破20亿元,网络零售额突破7.5亿元。二是建设文旅康养集聚区,打造垣曲历山、芮城圣天湖等5个文旅康养集聚区,培育一批精品民宿、特色文创、康养休闲等市场主体。三是打造“双创”平台,加速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加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建设,新增省级创新平台8家、市级30家。四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新培育3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新增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

  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清理隐性门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进入产业转型、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完善现代物流、商品交易、检测服务等市场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国家轨道交通电传动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落地运城。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能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健全“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等监管方式,全面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打造高品质营商环境。对照“三无”“三可”要求,落实“五有”套餐,持续整治“吃拿卡要”,加快打造营商环境3.0版。深化“五减”行动,一般工业项目审批时限不超过20个工作日,新设企业“半日办结”。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年底前实现市本级证明事项免提交。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证照分离”“一业一证”“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推动162个高频事项“跨省通办”。落实好系列减税降费和助企纾困政策,推动惠企政策一窗兑现、免申即享。优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更便捷。

  各位代表,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所在,我们将竭尽全力、倾注所能,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助市场主体破浪前行!

  (六)聚力系统集成,促进发展动能充分释放

  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省级民营科技企业50家。支持中小企业向科技小巨人、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方向发展,全年新增“小升规”企业90户,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加快黄河金三角(运城)创新生态集聚区建设,招引一批未来产业、高端产业。用好科技创新券,建立市级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持续推进“111”“1331”“136”创新工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用好“揭榜挂帅”等机制,加强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力争突破钢渣利用、混凝土外加剂等20项关键核心技术。落实好全省高等教育“百亿工程”,支持在运高校开展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团队、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构建晋南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先行区;实施职业教育达标提质工程,推动职业学校整合优化、提档升级,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和河东工匠。深化“运才兴运”专项行动,用好市校合作“12大基地”,加大柔性引才、项目聚才、待遇留才力度,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成长有空间、发展有未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b/676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