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全面贯彻“两个毫不动摇”方针,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坚决破除隐性壁垒,让民间资本能进入、好进入、愿进入。建立涉企政策“一站式”平台,实现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奖补资金一键直达。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用好应急周转金,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组织产需对接,帮助民营企业开拓市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领导干部包联民企制度,建立完善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开展“政策找企业、服务到企业”等入企帮扶系列活动,倾心倾力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让民营企业家大胆创新、放心创业、放手创造。
各位代表,市场主体是经济增长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体系建设好、市场主体培育好、营商环境优化好,让经济发展焕发勃勃生机!
(五)全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转型,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对外开放能级,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势。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商贸流通类企业整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公益类企业降本增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进粮食企业改革,实现储备与经营分离。支持融盛集团做优做强,打造“投资、建设、管理、运营”于一体的经营实体。健全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体系,提升内部管理绩效,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推动企业练好内功、降本增效。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健全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完善大事要事综合协调保障机制,优化支出结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严控新增债务增量,积极稳妥化解政府债务。构建普惠性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政府融担机构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扩大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规模。继续做好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强化穿透式监管,加强对中小银行、村镇银行的流动性监测,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落实中部城市群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部署,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大存量用地盘活处置力度,开发区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出让,实现“地证同交”。积极融入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成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新增“晋兴板”挂牌企业10家,争取优秀企业挂牌“新三板”。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大与长三角、大湾区等地区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开放平台,启动保税物流中心前期工作。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再孵化培育一批跨境电商企业。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培育一批一体化经营示范企业、“同线同标同质”领先企业。组织参加广交会、进博会、消博会等展会,推动我市“三机一架”、树脂磨具等优势产品出口,持续加强与RCEP、“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往来,进一步扩大外贸规模。推进国际友城合作。
(六)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振兴,培育高质量发展新潜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人才融合融汇、同向发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优质教育重塑工程,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础教育实施办学条件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0所,今年启动建设12所、改扩建21所。稳妥推进新高考改革,每个县区办好1所优质普通高中和1所特色高中。职业教育加快中高职一体化发展、集团化办学,稳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启动山西特殊教育产教融合中心建设。支持“一本两专”推进应用型院校和应用型专业建设,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完成智慧教育平台和13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争创智慧教育示范市。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加强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教育队伍整体素质。
引育高素质人才队伍。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制定激励企业引才育才配套办法,促进产业人才集聚。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加大柔性引才力度,聘请兼职顾问、周末专家、假日专家等,共建研发机构,推进驻外人才工作站建设。发挥好阳泉人才集团作用,重点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好省校合作基地,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主体融合发展。建强富硒产业研究院、数字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阳泉工匠学院等平台,提升人才自主培育能力。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加强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服务保障,解决好人才后顾之忧,营造爱才育才引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好政府在科技攻关中的组织保障作用,实施数智新城、产业链、专业镇科技支撑计划,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细分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华阳集团在新材料领域谋划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在无人驾驶、智能终端、新能源电池等领域设立一批省级研发平台,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新建中试基地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完成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任务,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推进“揭榜挂帅”“赛马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滚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强度,建立科技型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实行企业研发投入奖励制度,再培育高科技领军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60家、220家以上。
(七)全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抢抓中部城市群重大机遇,扎实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的市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