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垃圾综合整治。深化生活垃圾分类,推进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管理,加快可回收物市场化体系建设。强化建筑垃圾综合治理,建立健全运行闭环管理体系,严厉打击违法运输消纳。强化垃圾处理终端设施建设,完成大工村再生能源发电厂规划验收,推进再生资源预处理中心项目立项,实施六里屯垃圾填埋场风险防控和环境改造及再利用项目,推动大工村废水处理扩建项目开工,加快建设大工村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综合处置项目及其配套项目。
(四)以人民为中心,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接诉即办为主线,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兜牢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
扎实做好就业社保工作。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公共就业服务,多渠道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质量。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施精准救助,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完善长期护理保险考评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养老机构监管,深化医养结合,新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家、养老助餐点58家。加快推进儿童福利院建设,做好孤残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持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开工8000套,竣工6100套。加快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建立健全共商共享共担共治机制,实施55个小区、160.9万平方米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中关村东区改造等5个危旧楼房改建项目。健全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发挥“社区伙伴行动计划”示范效应,引导业主自治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不断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加快老楼加装电梯进度。加强住房销售和租赁市场管理,规范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多途径扩大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增加中小学学位5560个。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增加学前教育普惠性学位1000个。坚持“五育”并举,持续深化“双减”工作,全力推动校内提质增效、校外规范管理。积极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有序推进“双新”示范区建设和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学校创建评估。提高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全面开展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管理,切实提升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稳步推进健康海淀建设。巩固拓展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成果,持续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快推动区属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三医联动”。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筹建国际医疗服务联合体,加快北部医疗中心、苏家坨中心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优化分级诊疗服务,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巩固拓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建设专项活动场地、更新全民健身路径分别不少于7片、80套,持续打造“10分钟健身圈”,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
扎实推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配合完成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验收,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迎检。加快推进清华园车站修缮工程,推动“走向新中国的步伐”展陈落地。积极促进文化园区和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均衡配置,开工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园海淀第三图书馆。深化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争创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区。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接诉即办机制,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每月一题”为抓手,优化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用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延伸服务触角,强化柔性治理、向前一步,推动未诉先办;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常态化回访、长效化督办,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严格社区事项工作准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社区减负增效。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地方金融管理和风险防控,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抓好各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五)以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为契机,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
以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全面做好世行评价、国务院营商环境督查及本市区级营商环境评价迎检工作。落实本市营商环境新一轮改革任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在“一网通办”平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积极创建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化财金协同平台建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夯实“服务包”工作体系,吸引央企、重点企业落地新业务、新板块。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树牢“过紧日子”思想,推进财政管理改革,稳妥处理财与政、财与法、财与事、财与人的关系,强化成本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压缩编外用工规模,保障重点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持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街镇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用好地方政府债券政策,强化重点任务财力保障,严格政府债务管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治理体系,优化国资布局,强化国企监管,推动区属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切实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