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促进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大力发展物流、商贸、旅游、酒店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的重要支点。坚持“提升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深入开展酒店行业服务水平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推动商业楼宇改酒店项目,万豪、喜来登等高品质酒店建成运营,全年新增床位2800余张。着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连锁餐饮机构,打造时光里等特色美食街,全年落地高端美食品牌10个。加快推进咸水沽新商圈等商业地块开发,推动星光大道商业街等现有商业旅游设施提质升级,创新发展“老三街”等夜间经济街区,打造“商圈+生活圈+夜经济”消费策源地。研究出台促进消费专项支持政策,
利用展会举办契机发放惠民消费券2000余万元,进一步激发城市消费活力。
(三)聚焦“生态+治理”,坚定不移厚植绿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打好生态建设“持久战”。坚持见缝插绿、见空补绿,建成卫南洼林间路2.1公里,创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施绿色生态屏障提升改造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持续优化绿屏·辛庄湾、绿屏·咸水沽湾、绿屏·八里湾等大型节点。组建绿色生态屏障养管公司,提升建成区管理水平。精心策划观光游览线路,串联升级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小站练兵园等重要节点,有机衔接绿色生态屏障林间体验路。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合作机构,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体验旅游、研学康养、生态养殖等融合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打好双碳工作“主动战”。以“两加、四减”为主攻方向,在产业升级、绿色碳汇上做加法,在工业、建筑、交通、社会四个重点领域能耗上做减法。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双碳”领域高端智库建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全力服务“双碳”研究院运营发展。持续开展绿色生态屏障碳汇能力提升行动,成立“双碳”创新联盟,建成区级“双碳”展示中心,打造八里台低碳智慧创新园区和应急双碳创新生态产业园,建设西小站低碳先行示范村,完成“双碳”示范项目10个。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荣钢集团1200立方米高炉改造项目,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建设,4.8万千瓦水面光伏设施投入使用。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筹备举办第二届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装配式建筑竣工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积极推广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工具,鼓励邮政、物流等行业领域提高新能源车占比。
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全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强化新建项目、煤炭、工业、扬尘、移动源五控治气,关停整合燃煤锅炉14台,削减煤炭消费12.5万吨,全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不断改善。持续推进“园区围城”治理,撤销取缔长期治理园区2个。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有序开展渤海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月牙河、幸福河等河道生态修复项目5个,完成津南区再生水利用及水生态综合修复工程。严格建设用地、农用地“两个管控”,协同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严厉打击地下水非法开采等行为,继续做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有效防治地面沉降。
(四)聚焦“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激发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抢抓北京非首都功能资源疏解“窗口期”,扎实推进载体、产业、创新、金融、绿色、共享“六个协同”建设。持续完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支持政策,健全清单化项目化推进机制,加大军民融合发展力度,强化与国家部委、北京有关部门、驻京央企国企和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以4批疏解项目为抓手,着力引入央企二三级总部及增量部分、文化旅游新经济平台项目、会展经济产业项目及各类科技型企业。全年引进京冀方向项目120个,协议投资额超过160亿元。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厌旧”,优化完善产业专项支持政策,强化招商引资考核,加快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借助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等优势资源,依托服贸会、进博会等重要平台,举办系列主题鲜明的招商推介活动。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充实一线招商人员,发挥现有企业以商招商作用,引进一批招商中介平台和投资促进机构。支持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加快建设欧尚元乳酸、泰康合众医疗等项目。坚决落实链长工作制,着力引聚会展经济、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新材料、新经济等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不断固链、补链、延链、强链,全年实际利用外省市投资到位额增长6%,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区域开发建设,谋划实施政府投资类和社会投资类项目400余个。
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一制三化”改革,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五减四办”,不断扩展承诺制、跨省通办事项范围,全面推行审批事项容缺受理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稳步实施“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制度。扎实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行“拿地即开工”制度,一般社会投资项目从获得土地到取得施工许可不超过40个工作日。加快建设“政务一网通”平台,实现更大范围“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掌上可办”。秉承“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皆大欢喜”的服务理念,深入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落实“企业服务日”制度,充分发挥三级领导包联机制作用,着力解决企业用工、融资、人才落户等实际困难,优化应用场景供给,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
持续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构建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体系,进一步明确区镇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抓好风险处置工作。持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做好“双公示”工作,健全联合奖惩机制,升级改造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扎实开展质量强区工作,着力引进知识产权评估作价机构、经纪人和经纪公司等资源,做实做强中国(天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津南分中心,全力创建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城市。坚决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6条”等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模式,面向市场主体落实新的减税降费,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优化扩容上市挂牌梯队,华海清科实现科创板上市,全区上市挂牌企业达到5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