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天津市)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7日)

  ——2025年1月7日在天津市西青区第十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西青区区长  王志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西青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西青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全区上下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一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扎实推进“三新”“三量”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73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一)产业焕新见行见效

  先进制造业提质。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9.4%。能源矿产装备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工业技改和设备更新,重点领域设备工器具更新1381台(套),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市级智能工厂12家、数字化车间11家。

  现代服务业提效。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1%,其中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9.4%、6%,伟测科技、航海动力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落地运营。开展了“假日西青”等百场系列主题促消费活动,发放购车补贴1000万元,拉动消费8.9亿元;发放购房补贴3309.8万元,促进商品房销售84.2万平方米。大力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获中央补贴资金5.5亿元,拉动销售额50.1亿元。引进小米新能源汽车天津交付中心等19家市级首店,梅江天街开业运营,大型商业综合体累计达到11个。

  产业新动能提速。预计产业项目投资到位额达到122亿元。创新招商模式,召开优质招商合作伙伴恳谈会,开展新一轮百大招商项目攻坚、常态化拜访企业总部行动,赴京沪等地区举办招商推介活动22场,引进沪光汽车线束等重点项目82个。项目建设梯次推进,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亿元,肯特新材料等39个项目开工建设,乐凯薄膜等18个项目竣工投产。16个项目获得增发国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新增市场主体2万户、“四上”企业280家。

  (二)科技创新见行见效

  天开西青园加速聚能。实行“科创+产业+基金”引育模式,新增科技创新型企业314家,集聚科创、金融等服务机构13家,中科纳美、泰瑞斯克等99个产业化项目落地投产,南开大学钠离子电池项目进入中试生产。“西翼金种子”计划首批10个项目长出“金苗子”,第二批51个项目完成筛选。新设4只专项和产业基金,推出“天开西翼科创宝”,多渠道为园区企业融资3.8亿元。持续优化园区运营机制,公开招募2家科技企业服务商。完善多元供给服务体系,启用西翼人才公寓,建成全市首个区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创新主体加速聚力。一机床、善测科技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丽华色材被认定为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增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分别达到448家、23家、2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累计达到4家、850家。设立“揭榜挂帅”项目16项,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060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27.4亿元。

  创新人才加速聚集。开展“才聚西青·智创未来”等主题活动,将5月15日设为“西青人才日”,引进各类人才5573名。新增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创新平台5家,为102名专家人才发放“青英人才服务卡”。举办首届“运河工匠”杯职业技能竞赛,开展“万名学子强技能”行动,新建8家企业技能培训中心。

  (三)城市更新见行见效

  城镇功能进一步优化。完成西青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大运河文化带等7个专项规划编制。首个大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卞兴地铁站周边更新工程开工建设,东碾砣嘴村片区等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加速推进,赵苑西里等24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大力推进供热“冬病夏治”,完成3座供热站、122公里管网、13.9万平方米“一户一环”改造提升,供热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市域铁路津静线开通运营,沁杨道等3条道路建成通车。新增停车泊位4200个,建成8处大型停车设施。新建公共充电桩505台,5G基站数量累计达到8112座。

  盘活存量进一步强化。修订完善《西青区关于严格历史遗留建设项目消防安全监管暂行办法》。创新运用EOD模式盘活“云立方”项目,依托华北石油转运站闲置场区建设天津国际陆港,立足中联产业园闲置楼宇建成西青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全年盘活160处房产128万平方米、15宗土地610亩、钢铁加工产能15万吨,实现收入27.7亿元。

  生态空间进一步美化。PM2.5年均浓度降至39.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9.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3天,同比增加30天。完成东西排总河等河道治理工程,清理雨水主管网62公里,整治入河排污口42个。新增“无废细胞”92个,新建口袋公园5处。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750兆瓦风电项目开工建设,大寺镇12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并网运行。

  (四)改革开放见行见效

  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立足十周年新起点,强化对京招商,加大与驻京央企对接力度,新引进北京企业投资项目108个,经纬恒润天津新工厂投产。与丰台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汇心科技医疗等12个项目落地。与朝阳区、邢台市等地开展多领域协作。天津南站前广场改造完成,入市新通道瑞达路全线贯通,交通组织更加优化。

  改革攻坚有力有效。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医保改革红利不断释放,112家医疗机构、47家零售药店实现异地联网结算,家庭医生签约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加快推进。深化“三农”领域改革,强化村集体“三资”监管。优化调整突出贡献企业员工迁津落户政策。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上门环评”“桩基先行”等政务服务新模式,设立“新质生产力项目移动服务站”,推出12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场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对外开放向新向高。西青经开区日本事务所设立运营,赴欧洲、日韩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新引进美国捷温科技、波兰步锐汽车等45家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6177万美元。支持外贸企业开拓新兴市场,预计实现外贸进出口额278亿元。鹏瑞利医院获批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王兰庄国际商贸城全国试点新增港口组货地。

  (五)乡村振兴见行见效

  精品农业取得新突破。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7万亩,粮食、蔬菜产量分别达到3.9万吨、33.3万吨。重建维修设施农业3945亩,修复水毁设施60处,东淀蓄滞洪区生产能力超过灾前水平。新增国家绿色食品认证3个、“津农精品”品牌2个,沙窝萝卜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新增种业企业4家,开工建设绿亨种业科技园,完成小站稻育繁种及“三品一标”基地提升改造。西青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辛口镇毕家村等4个村获评天津市特色产业专业村。

  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改造提升41座农村公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打造第六埠村乡村治理积分制样板村,完成22个村清单制推广运用。进一步规范撤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持续扶持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争取中央专项公益金实施辛口镇乡村振兴试点建设。高质量推进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为甘肃麦积区、景泰县和新疆于田县实施帮扶项目58个。

  (六)民生改善见行见效

  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加快实施。全面完成年度20项民心工程。新办6所普惠性幼儿园,与天津一中等4所市直属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张家窝镇第一小学、赤龙中学投入使用,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280个,实现全区中小学空调全覆盖。建成10家中医馆、49家中医阁,基层医疗机构保障药品提升到5300余种。新建改造5个农村幸福院,西青区第一养老院建成启用。

  高效能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新增就业2.3万人,完成各类技能培训1万人次。全区基本医保参保68.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3万人、20.4万人、20.5万人。推动社会救助“一城通办”改革,建立低收入人口线上监测预警机制,发放助残、助困等各类救助资金1亿元。2个保交楼项目交付使用。3520户9945名村民还迁新居。

  高质量文化供给能力加快提升。实施“运河明珠·活力新城”文化旅游品质提升年行动,全年接待游客5400万人次。高位推动杨柳青古镇资源变为资产,产权全部明晰,业态加快优化,古镇焕新取得明显进展。海河游船杨柳青专线正式通航,举办第27届杨柳青国潮灯展、半程马拉松赛等一批特色活动,改造升级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全国表彰。

  高水平安全风险防范加快推进。提前实现财政暂付款清理和隐性债务化解“双清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排查整治重大安全隐患296处,生产安全事故死亡起数和人数分别同比下降64.3%、66.7%。持续巩固食品安全监管成效,深入开展重点地区治安整治。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2024年,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入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深化“三公”经费限额管理。大力度为基层减负,持续精文减会,大幅压减考核指标数量。大兴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群众需求诉求,妥善办理群众来信、来电和网络留言。主动接受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办理市、区两级建议提案148件。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3532件,依申请公开827件。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一规划两纲要”贯彻实施,开展行政执法质量提升行动。圆满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慈善、气象、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双拥共建等各项事业均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令人鼓舞。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区委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通力协作、有效监督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西青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新旧动能转换依然面临较多困难,投资增长动力相对薄弱,消费不振问题依然存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等资源还未充分释放经济效应,社会潜在性风险隐患依然较多,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服务水平还不完全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b/1171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