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区十八届人大
五次会议文件(九)
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1月8日在河西区第十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河西区人民政府区长 穆生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河西区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河西区提出的“建设经济强区、打造品质之城”目标定位,以及着力打造“四个高地”指示要求,在区委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锚定目标、真抓实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河西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过去一年,我们围绕贯彻落实“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服务业营收、科技型企业数量、研发经费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制定《河西区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扩大开放的若干举措》,进出口增速位居中心城区首位;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西岸文化品牌;将七成以上财政资金投入民生领域,用心用情用力办好20项民心工程和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过去一年,我们围绕着力打造“四个高地”指示要求,统筹推进金融发展活力区、天塔科创服务区、陈塘科技商务区、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主题园区、津城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河西片区、文化中心文旅商融合标志区等6大重点功能片区建设;有序实施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柳林街区、红旗新里、先达地块、西南楼片区等4个城市更新项目;以“智慧河西”建设赋能城区治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建设打开新局面。
——过去一年,我们围绕发挥经济大区“添秤”作用,抓产业调结构,抓项目强投资,抓招商增后劲,抓落实稳预期,经济运行实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5%以上;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09亿元,同比增长5.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53亿元,同比增长16.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协同发展见行见效。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为里程碑,推动重点领域、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新的发展成效不断涌现。主动办好协同融入的事。聚焦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与中电科集团、中关村发展集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京央企、院所、高校对接合作,用好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资源,探索构建“企业+高校+院所”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华荣新能源、华芯智创等优质京冀企业178家,市场化引进疏解功能资源在津落地项目30.8亿元。服务央企扩大投资,中水北方投资4.5亿元的新科研楼建成投用,中核二四投资2.9亿元的天津研发中心启动建设,中电科半导体“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挂牌成立。与京冀地区在人才、教育、养老、文旅、政务服务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方向不断延伸。扎实办好自己发展的事。立足全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加快推进金融发展活力区建设,提升改造金创区展示中心,融邦大厦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举办天津五大道金融论坛平行分论坛、海河西岸同业交流会等活动。全区金融机构总数增至1200家,银行利息净收入增速保持全市较高水平。优化津城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河西片区产业生态,与天津港协同联动,打造“星耀西岸·扬帆起航”服务品牌,全区新增航运企业80家,总数超千家,150家重点企业实现营收156亿元,同比增长27%。
二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新动能新优势聚集壮大。科创动能显著增强。打造科创服务承载区,依托蓝帆大厦、师大八里台园区建设天塔科创服务区,引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院士团队和优质科创企业,布局发展脑机交互、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以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主题园区为基础建设2.9平方公里“数字岛”,纳入天开园“多点”布局。联合鑫恩华等市场化资源,建设陈塘科创园一期项目,挂牌成立信创海河实验室河西中心,导入智汇云界、观薇智能等研发、创新类企业110余家。推进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22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19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23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总计达17家,位居中心城区首位。19家单位被评为市级技术转移机构,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10亿元。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推动设立建源海河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海棠河西科创基金,科技企业服务平台金融产品增至37个,企业获得授信超亿元。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与南开大学等7所高校建立成果对接机制,天津市军民融合发展促进中心、天津市科技装备业商会在河西注册成立,举办2024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科技金融论坛、西岸科技沙龙等活动,创新生态加速形成。组织开展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引进各类人才3000余人,举办第二届河西人才节,发布“河西人才卡”,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加快推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围绕算法、算力、算据、算用全产业环节,加快建设天津软件园河西园,引进开源中国、成都超网等企业100余家。加强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启动建设天津数字岛数据要素产业园,天津数字经济仲裁中心落地河西,2个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在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发布。成功申报全市首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单位,制定《河西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方案》,成立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河西分中心,完成全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产品首批交易。全区230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实现营收135亿元,同比增长10%。推动中软国际与中水北方、市政华北院等设计企业共建设计鸿蒙平台,打造北方开源鸿蒙之城先导区,400家北方设计联盟成员单位实现税收7.4亿元,同比增长29%。促进文旅商贸深度融合,推进文化中心文旅商融合标志区建设,推出“一日游”“研学游”等10条精品旅游路线,与文博场馆、文艺院团、演出剧院加强联动互动,举办“2024海河国际消费季”“哪吒文化体育嘉年华”等系列活动,带动重点监测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客流量同比增长8.2%,营收同比增长8.6%。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建成集会员、门店、产品、供应、生产“五位一体”的全链条数字化智慧运营系统,开设“桂香蝶语”烘焙体验店,新开发2个系列多种口味休闲食品,赴国内外开展宣传推介40余场,老字号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城市更新成效显现。总投资202亿元、总面积472万平方米的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柳林街区等4个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建设,拓展产业空间7.4万平方米,完成年度投资26.1亿元。
三是内涵式发展统筹推进。紧扣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全力以赴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资源资产质效进一步提升。资产盘活有力有效。编制生产力地图。一处一策制定盘活方案,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等6个项目实现盘活,环球磁卡等4个项目初见成效,盘活面积超31万平方米。桂发祥集团珠江道45号项目作为全市首例运用弹性年限模式,完成土地出让,并办理产权手续。第二工人疗养院项目开园运营。国有资产使用收益达4.8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盘活商务楼宇面积20万平方米,引进注册企业2411家,留区税收超千万元楼宇达50座。投资促进成果丰硕。建立“1+7+N”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打造招商智慧平台,用好进博会、软博会、旅博会等大型展会,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招商活动50余场,与科大讯飞、无问芯穹、碧迪医疗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引进中化学环境科技、鹏辉力赫等央企、大型民企二、三级公司14家,引进注册资本千万元以上企业131家,完成产业项目到位额63.3亿元。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固定资产投资“三个一批”项目从年初149个增至187个,总投资达1732亿元。陈塘科技商务区3宗地块实现出让,新增投资19.8亿元。质量效益实现提升。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新增纳统企业252家,同比增长19%,“四上”企业总数达1403家。高技术行业增势较快,预计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以上;科技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带动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10%以上。财政增收结构良好,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5%。31家企业入选2024年度天津市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名单,总量位居中心城区首位。
四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改革激活力、增动能,以开放拓路径、促发展,市场动力活力不断释放。重点改革蹄疾步稳。完成政府系统机构改革任务。制定《河西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加强国企董事会监管,建立投资负面清单,推动融资平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国企经营业务向金融、养老、大数据等现代服务业方向延伸,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能力不断增强。开放能级加速提升。实施外贸总量扩容、外贸新动能培育、国际市场开拓等行动,推动大宗贸易挖潜、老字号产品“出海”、跨境电商发展,进出口总额达131.3亿元,同比增长12.9%,进出口属地备案企业达2190家,同比增长13%。召开中国美国商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员企业座谈会,接待越南市场监管研修班来访学习,推动区内学校与英国、日本、新西兰等地学校开展交流,举办2024“河西之夜”中外少年儿童艺术大联欢、设计企业“走出去”专题交流会等活动。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取得新成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市打造首个“营商环境示范街区”、设立首个“跨省通办及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专厅,社会第三方机构市场主体满意度测评保持全市首位。常态化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成立区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联合建设银行天津分行创新推出“善担-信易贷”产品,依托“信易贷”平台帮助企业获得贷款72亿元。《天津市河西区打造“1+2+5+N”框架,推进信用要素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获评“2024中国地方政府营商环境优秀案例”。全区新增市场经营主体1.2万户,总数达9万户,同比增长5.6%。
五是城区宜居品质不断优化。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城区运营能力、承载能力、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生态宜居水平稳步提升。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完善“动态碳生态地图”平台功能,成功申报全市碳达峰试点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扬尘、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加强重点源头执法检查,空气质量综合排名位居全市前列。雨污分流改造34个小区、110处混接点位,水环境考核达标率100%。推动污染地块修复治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建成全市首个“无废汽车城”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累计建成“无废细胞”115个,在全市率先完成“十四五”时期任务目标。落实林长制工作,对城市绿道等重点地区开展补植补种,新建4处口袋公园。与联合赤道开展绿色合作,发布“2024ESG先锋榜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品质城区建设加快步伐。推动陈塘热电厂等地块开发建设,实现开工338万平方米,竣工132万平方米。陈塘科技商务区怒江道等4条道路按计划完成提升改造。服务市属14条道路及配套管线工程和地铁7、8号线加紧施工,11号线一期西段正式通车。海绵城市建设达到建成区面积的46%。完成崇明里等7个老旧小区改造,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6部、在施16部。佟楼、尖山路、澧水道TOD项目加快推进。城区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对解放南路等50条道路沿街立面、海河堤岸6.6万平方米景观设施开展巡查维护,完成区管道路结构强度检测。新建补建路灯130盏,新建公厕2座,改造燃气旧管网13公里,新增停车泊位200余个。扎实开展“冬病夏治”,改造老旧供热管网90公里,完成户内暖气设施、外窗更新6000余户。加强“智慧河西”顶层设计,围绕数据存储、数据安全制定11项标准规范,利用三维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打造中台贯通、总体整合的“1+6+5+N”“智慧河西”管理架构。在文化中心试点建设智慧化场景。提升政务云存储管理和应用能力,实现信息化应用系统全面上云。开展深化文明城区建设城市环境大清整大提升攻坚行动,将全区划分为1422个网格,围绕“治脏、治乱、治差、治违”4方面32项内容,构建市容问题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建成5处无人机巢,飞行区域覆盖全区。运用无人机和视频监控AI分析加强巡查,发动8.7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清理卫生死角3000余处,修剪养护绿地1500余处,规范摆放单车94万余辆,城区环境更加整洁靓丽。
六是民生幸福底色持续擦亮。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断增强。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面建设“高品质15分钟综合服务圈”。落实稳就业政策举措,组织开展“春风行动”“人才夜市”等活动,新增就业1.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劳动关系平稳有序。加强困难群体救助帮扶,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1.6亿元。优化长护险试点服务,为全区符合条件的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入户服务32.3万人次。落实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和保障机制,爱米斯保租房主体结构封顶,新增配售型保障性住房749套,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房补贴,惠及群众1万余户。公共服务持续加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景海道中学、学苑中学投入使用,新建挖潜补充学位1.6万个。获评全国首批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高质量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市级核查。建成全市首个区级“教联体”。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进阶体系、荣誉体系、礼遇行动。在全国第五届教学展示活动荣获最高奖“示范课”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数量、科研成果数量均居全市首位。举办天津市大中小学一体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现场会、天津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阶段性成果(智慧教育)交流展示活动,以全市最佳成绩通过工信部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验收,在“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分享河西方案。推进健康河西建设,高标准完成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区属公立医院与8家市属三级医院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加入20个专科联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4项。贾英杰全国名中医工作室落地河西区中医医院。打造172个“3+1+N”家庭医生团队,惠及群众超30万人。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全区14个街道文化站均被评为一级及以上级别,其中特级文化站数量位居全市首位。举办“文化365·快乐在河西”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千余场,京津冀非遗嘉年华、西岸艺术节“文化中心湖畔音乐会”、西岸读书节“品质之城·书香天津”悦读文化市集等活动让优秀文化浸润人心。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天津马拉松河西赛段保障任务。新建2个多功能运动场、3个笼式足球场,完成城市绿道三期体育公园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实现社区全覆盖。举办校园“十大”体育赛事和产业足球赛,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养老托育品质不断提升。围绕托管、助餐、设施、环境等多角度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越秀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全区居家养老服务量达170万客次、消费金额达3753万元。对符合条件的197户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推出为老服务志愿品牌190个,开展活动1100余场,服务老年人3万余人。民政部将我区相关经验作为第一典型案例专题报道。建成全市首家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规范托育服务市场秩序,按期实现每千人口4个以上托位数的建设目标。成为全市首个入选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的行政区。
七是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守牢高质量发展底线红线,有效化解各类隐患风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年度化债任务全面完成。紧盯信访、12345热线等反映的热点问题,推动高频、共性问题标本兼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全区警情、案件实现“双下降”。安全生产底线筑紧扎牢。制定《河西区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开展安全检查超3万家次,整改重大事故隐患259件。推进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建成全区燃气管网“一张图”,户内燃气设施“6个100%”提升改造37.8万户。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对辖区6万余辆电动自行车摸排建档,在235个小区安装阻车梯控系统1520部,545处充电柜、4.1万个充电仓投入使用。打通消防“生命通道”,整改问题隐患1680处。改造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施104栋。河西大姨消防志愿服务项目获评2024天津市十大爱心公益项目。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新增配套专业救援装备2254台(套)。排查治理防汛隐患,疏通排水管道74公里,掏挖雨水井8200余座次,开展防汛综合应急演练,成功应对多轮强降雨天气。
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政府工作人员遵规守纪、勤奋工作、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增强。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制定《河西区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区、街两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认真落实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全力办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建议。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求真务实、善作善成的氛围日益浓厚,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巩固。双拥共建、国防动员、退役军人等工作不断深化,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等工作有力推进,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生动实践,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各项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区单位和驻区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河西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主要是: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成效不足,经济发展潜力还需深入挖掘;公共服务质效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民生保障还需加大力度;市容环境品质与首善标准还不相称,城区治理、智慧化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个别政府工作人员作风能力有待提高,学在深处的钻劲、谋在新处的闯劲、干在实处的拼劲还需进一步增强。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