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预计数,下同);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坚持在转型升级中攻坚克难,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蝶变升级,提升产业质效,为建设现代化新龙潭奠定坚实基础
持续巩固工业核心地位。按照打造新时代吉林北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样板区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区道路,力争实现规模工业产值940亿元。突出龙头带动作用,围绕中油吉化“减油增化”、建龙钢铁“调产增效”发展思路,全面引进配套企业,丰富产业链条,构建发展集群,加快建立高效、低耗、集约的现代工业体系。积极上争能耗指标,全力克服产业发展和能耗双控矛盾,推动中油吉化120万吨乙烯、建龙钢铁120万吨冷轧等20个产业项目实现春季开工建设。全力培育产值增量,推动嘉路喜等6户企业晋升为规模工业企业,加快龙佑汽车等3户停产半停产企业复工复产,力争新增产值3亿元。强化创新引领能力,以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为方向,大力培育江机工模具等4户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传统工业向智能制造转变。不断加强服务业拉动作用。按照规模壮大、速度提升、质量优化的发展思路,助推现代服务业晋档升位,力争雷克物流等4户服务业企业实现升规入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发展,加快吉林化工园区东部危化品物流产业园、华港机动车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升级,逐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中国满族雪乡等项目建设,新发展A级景区2家、乡村旅游A级单位6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加快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在农业生产上着重提产能,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完成42.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建设任务。在牧业发展上着重扩规模,深入实施“秸秆变肉”工程,推进瀚星集团肉牛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肉牛饲养量力争突破4万头。在数字乡村上着重抓科技,建设智慧农业“云数据库”,培育农业信息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家。在利益联结上着重富农民,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打造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2个。在民族乡镇上着重强融合,支持乌拉街、大口钦等乡镇培育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二)突出项目引领,扩大有效投资,为建设现代化新龙潭激发不竭动力
加快项目建设进程。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三早”项目为重点,全年建设中油吉化转型升级等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0个,总投资516亿元,年内力争完成投资45亿元以上。全力助推小五金创业孵化园等1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新增产值3.8亿元。积极上争债券资金,申报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等7个项目,力争到位资金3亿元以上。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做好“引”的文章,坚持招大育强、聚新引特,精准开展产业链延伸招商,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企业形象好的大项目;做好“育”的文章,鼓励支持本地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重点推动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实现合资联营或兼并重组。以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竣工投产率为目标,全年谋划包装20万吨/年聚碳酸酯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跟踪推进140万吨/年大口径螺旋焊管东北产业基地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签约落地杭氧集团4万立方米气体生产装置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不少于120亿元。深化营商环境建设。抓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拿地即开工”、并联审批等模式,优化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全力破解手续办理难题。扎实推进“证照一码通”试点改革,做到“一键导航、一表申请、一次办理、一码关联”,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准营集成服务。提升开源增收效能。完善制度保障,健全税收征管联动机制,全力弥补税收征管薄弱环节。盘活存量资产,积极探索“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转化途径,加大住宅用地出让力度,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强跟踪管理,全面推进新达产达效企业税收及时入库,努力涵养优质税源。拓宽筹资渠道,开展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专项排查行动,有效增强区级财力。
(三)突出精致建管,提高城乡品质,为建设现代化新龙潭创建良好环境
改善城区基本面貌。深入推进“走遍江城”城市精细化治理专项行动,全面加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持续巩固“双城同创”“七边”治理成果,切实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开展3个老旧小区综合宜居改造,惠及居民800余户。改善道路交通环境,维修街路9条。提升城区绿化景观,改造口袋公园15处。提高农村宜居水平。持续开展“千村示范”工程,创建美丽乡村7个,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1000户,实施农村厕所改造4000户,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文明提升互促互进。完成缸窑镇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楼房防水工程,彻底解决300余户居民房屋漏水问题。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受益村民可达7万余人。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完成流域综合治理20平方公里,森林蓄积量力争突破300万立方米。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养护农村公路56公里。
(四)突出以人为本,绘就幸福底色,为建设现代化新龙潭提供有力保障
抓好常态疫情防控。夯实四方责任,坚持“人物同防”,健全社区防控体系,加强监测预警能力,持续推进疫苗接种,全面筑牢疫情防线。提升防控水平,完善检测、流调、管控、转运等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应对突发疫情处置能力。拓展脱贫攻坚成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问题隐患及时发现、动态清零。持续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壮大夹信子村木耳种植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努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开展专项就业帮扶行动,全力预防、有效调控失业风险,实现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万人。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教育质量攻坚提优年”系列工程,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完成双语实验学校幼儿园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分布,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成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进一步满足妇幼保健需求。丰富文化体育事业。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治理,新建健身场地5000平方米,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全覆盖。加强文化保护,推动满文书法等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