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22.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
探索文化资源宜游化建设路径,对旅游设施进行文化性改造,深化九江特色文化内容赋能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实施文化场馆进景区工程,使精品文化场馆成为旅游目的地,叫响九江文旅品牌IP。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市场、服务融合,不断丰富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支持建设一批文旅融合型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文旅小镇、旅游演艺、文旅综合体等。到2025年,各县(市、区)打造1个及以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专栏11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 |
1.加快修水宁红茶文化园、湖口流芳乡豆文化产业园、德安华夏阳光诗画田园微电影小镇、武宁西海湾景区、瑞昌铜源剪影文化园景区等文旅融合项目落地与提升,创建一批国家级及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2.实施文化场馆进景区工程,到2025年,全市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休闲街区或旅游度假区应根据当地特色建设或引进至少一个文化场馆(含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非遗馆、城市书房等),提升文化场馆使用效能;遴选德安万家岭大捷纪念园、陶渊明纪念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进行景区化改造升级,优先扶持达到标准的文化场馆申创A级旅游景区。 3.争取国家部委、省厅文旅业态培训基地、示范基地、研究基地等落户九江。 |
23.打造非遗与文物保护活化及创新体验地。
实施“非遗+”“文物+”文旅的“活化”工程,保护与开发同步,进一步探索非遗、文物与文旅、会展、节庆、演艺等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加快精品项目落地,提升文化旅游品位。每年依托文化场馆开展各类文物展览、公教活动,持续开展“国宝进校园”“国宝进军营”等流动服务活动。开展“非遗进产业”,推进非遗产品、内容、工艺创新,推出一批特色非遗旅游商品。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支持创办传统技艺企业,开设手工艺等传统产品制造工作室,振兴乡村传统工艺。每年持续开展九江非遗庙会,涵盖非遗美食品尝、非遗产品展销、非遗技艺展示展演等活动。试点试行可开发利用文保单位资产化运营,探索文保单位的保护管理与文旅开发融合发展之路。
24.建立红色旅游新地标。
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用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色资源,讲好九江红色故事,努力打响秋收起义、万家岭大捷、南昌起义策源地、庐山会议、共青城垦荒创业、九八抗洪等革命历史品牌,新增一批高质量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研学基地及红色旅游线路,举办一批红色旅游节事活动。支持发展红色教育培训和研学实践教育产业,构建“红色+研学”“红色+培训”模式。到2025年,全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超过5家,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超过5000万人次。
25.建设研学旅游品牌高地。
深入开展“跟着国学游九江、跟着诗词游庐山、跟着历代名人游九江”等系列研学旅游活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综合素质。鼓励各县(市、区)培育一批涵盖生态文化、红色教育、非遗传承、家风教育、诗词赏析、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等主题的研学旅游景区,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立与校企在场地建设、课程设计、师资培育、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合作,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研学旅游标准化体系,打造全省研学旅游品牌高地及研学旅游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