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决战工业千亿,促进产业集群提质提能
1.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依托现有锆、钪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提升产业附加值为目标,重点发展稀有金属、光电、高技术纤维、动力电池、碳材料、肾透析关键材料、纳米分子保温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以高新材料项目为基础,在产业细分领域加大投入,推动新材料产业园建设。
纺织服装产业积极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纺织服装企业入驻,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技术和设备,推动整个行生产工艺流程全部实行自动化,促进纺织服装产业进一步发展。
2.加快制造业重大项目引进
围绕全县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定期完善更新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四图”和企业、项目、集群、问题、政策“五清单”,借力江西内陆经济开放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珠三角开展大力度、高频次的产销、产技、产融、产才、产教等对接活动,制定靶向式固链强链政策,解决一批制约发展的问题,“一链一策”支持产业发展。强力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瞄准世界500强、央企、跨国企业、“独角兽”、“隐形冠军”等,全力招引一批产业链带动性强的重特大项目及关键领域的核心项目。借助中介机构,产业基金、行业协会等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化招商。探索人才、技术、产业、市场、资本相互协同的集成式招商模式,引导项目向产业功能区集聚。
3.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
培育制造业领航企业。每年遴选一到两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一企一策”支持企业发展,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重点企业上市发展,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技术、业务、品牌和渠道等重点要素的并购重组,实现裂变扩张。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培育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以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础,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支持引导行业和集群龙头企业、产业链链主型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融通共生发展,打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
推动企业升规入统。实施小微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办好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扶持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发展,促进企业上数量、上规模,加强政策宣传、业务培训、成长辅导,推动企业“个转企”、“企升规”。
4.完善制造业功能平台
以产城融合为方向,聚焦产业服务、园区服务、现代服务、生活服务等,完善工业园区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燃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医院学校、保障性住房、文化娱乐、金融商贸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城市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园区。策应工业型材“大进大出”物流配套需求,全力争取建设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围绕打造门窗产业小镇,提升研发检测、人才培训、物流运输、金融服务、推介展示、产品交易六大平台,搭建铝锭集中采购中心和铝金属储运交易中心等供应链平台。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打造集金融服务、数据上报、企业帮扶、安全环保在线监控、信息查询发布、人才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网络平台。
(三)强化创新驱动,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企业研发攻坚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开发新产品、提升质量、创建品牌为重点,加强关键核心产品研发,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重点支持晶安高科、信达航科、安德力等龙头骨干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聚焦铝型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快引进和组建工业设计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资源合作对接,探索设立“科创飞地”。
2.梯次培育创新型企业
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发展稳、后劲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和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力量,纳入科技计划体系支持范围进行重点培育。积极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技术特长,深耕行业市场,催生出一批国内外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鼓励全县规上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推动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升级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到科创板上市发展,借力资本市场实现爆发式发展。
3.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强化重大科技攻关,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聚焦“1+3+N”产业链的关键领域,大力推进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安义门窗检测研发中心和门窗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安义铝金属材料和智能门窗研发中心等成功落户,建成集创新研究、成果应用、人才培养一体的研发平台。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集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攻关,每年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产业“卡脖子”难题,创造更多高水平、引领性、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提升铝型材、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医药化工等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助推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积极推广运用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产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