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校园建设及体育设施建设
(1)加大农村学校整合力度,提升办学品质。继续在农村中小学实施校舍安全保障,薄弱学校提升和改造等工程,切实维护校舍安全,努力发挥乡镇中心校辐射效应,提升乡镇学校办学品质,完善学校基础设施配套。
(2)加快县城学校布点建设速度,缓解“入学难”问题。2021-2025年期间,在县城范围内新建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1所高中,总用地面积770亩,总建筑面积29.52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4.12亿元,增加学位2.6万个。
(3)按照《江西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意见(试行)》,对照标准深入查找差距和不足,做好规划予以推进,按时完成。
7.教育扶贫
(1)实施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全覆盖。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完善我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建立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把各项资助政策精准到人,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就学,从制度上消除因贫失学辍学现象。
(2)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全覆盖。以中小学校为阵地,家校联动,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力度。统筹社会各界资源,在农村小学或利用闲置校舍、房屋开设村级留守儿童阳光家园,学校老师作为阳光家园“关爱父母”,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定期通过电话、视频方式加强与父母的感情联系和亲情交流以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完善乡村教师补充和定向培养及待遇保障机制。每年招聘教师补充乡村教师。要从“稳定教师、留住人才”实际出发,鼓励我县户籍人员参加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每年安排定向生师范生招生计划,专门用于开展“本土化”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落实乡村教师待遇。对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落实好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等补助政策。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教育体育改革,促进教育体育发展
1.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理顺政府管理职责,完善教育管理体系,深化教育各项改革,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理顺中小学管理关系,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
2.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义务教育由政府全力保障,保证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非义务教育依靠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拓展教育资源,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在政府主导教育发展的同时,鼓励并规范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捐资办学和参与办学,并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外合作办学。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引导和扶持,规范其办学行为。提高社会力量办学的社会公信度,促进社会力量办学规范有序的发展。
3.推进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坚持从实际出发,改变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行为,逐步实现“两大转变”:一是办学理念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即基础教育实现由抓重点学校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转变,职业教育实现学校与市场对接、校长与厂长对话、专业与岗位对口转变,民办教育实现由追求效益向追求效益与公益并重转变。二是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教育行政管理由监管型向监督与服务型并重型转变,学校管理由权力管人向制度管人、文化管人转变。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坚持德育首要地位。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以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阵地作用,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扎实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国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注重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创新德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传统教育基地免费开放的规定,增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重视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从我县教育实际出发,将学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鼓励中小学生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加强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城区以建设结合性素质教育基地为主,农村可采用建设活动中心或利用社会劳动场所,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3.抓好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等工作。以开足开齐课程为主线,以配齐配强师资队伍为抓手,以深化课程改革和强化活动为着力点,以“三大球”进校园活动为切入点,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加大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力度,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落实教学场地、器材和教育经费,完善评估体系,推进学校体艺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建设一批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在全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4.提升教育信息技术水平。在全县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组织开展各类电教活动;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的探讨的能力;实施“三通一平台”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现代教育工程,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普及村小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5.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逐步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三)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1.加大网点布局调整力度。遵循“合理布局、盘活资源、均衡发展、打造品牌、因地制宜、方便群众”的原则,结合《关于加快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管理职责和权限,加大网点布局调整力度,消除新城区学校网点“盲区”。采取措施,对城区教育实行扩容增量,对农村教育改善办学条件,破解县城学校“容不下”、农村学校“装不满”的矛盾。
2.切实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实施校舍安全、标准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校舍维修改造、中心校建设等工程,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条件,全面提升我县教育整体水平。
(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教育队伍
1.建立全县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根据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编制标准和管理规定,按照规范、优化、高效、精简的原则,统筹城乡中小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合理确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动态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认真清理各种形式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行为,严格禁止以各种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人员编制。
2.深化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教育系统在在岗人员分类管理,规范按需设岗、交流轮岗、以岗定酬、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等用人环节,逐步推进人事制度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用人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在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前提下,实行“按岗定酬、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办法,拉开绩效工资、偏远津贴分配差距,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对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设立特殊岗位津贴,逐步建立与聘任合同制相配套的分配制度。
3.逐步推进“县校校聘”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破除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机制障碍,加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专业技术岗位、教师聘用和绩效工资的统筹管理,强化学校用人自主权;建立机构编制、人社、财政部门核定总量,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分配,学校具体管理的工作机制;构建科学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提升人事管理效能,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效率,着力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五)增加教育体育投入,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1.增加政府对教育体育的投入。按照国务院、省、市有关教育经费保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做好教育费附加、城市维护建设费中用于义务教育部分的各种义务教育经费的征收和划拨工作,积极争取县财政、税务、建设、计划、审计等部门对教育经费的筹措、管理、拨付使用等工作的支持,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
2.依法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坚持教育投入“多元驱动”,落实国家有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基础教育的捐赠及投资办学,继续做好海外华人、华侨和民间的教育捐赠工作,设立教育基金,保障教育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3.理顺教育经费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安排必要的保障经费,落实弱势群体子女就学助学工作,做好各阶段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继续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力度,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发生。
4.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职工工资等相关待遇,使其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实行城乡教师工资等相关待遇全县统筹。积极争取政府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提高教师待遇;切实做好教师医疗保障工作,认真执行教师医疗保障制度,确保教师享受基本医疗待遇。
(六)坚持教体优先发展,确保教体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
1.确立战略地位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教育体育各项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县。坚持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抓好教体事业的发展,落实“教育立县”、“人才强县”的发展战略,将教体工作列入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目标。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发现、研究教体事业在前进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体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保障教体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2.加强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在督政方面,构建对地方各级政府的分级教育督导机制,督促乡镇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在督学方面,建立国家统筹制定标准、地方为主组织实施,对学校进行督导的工作机制,指导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评估监测方面,建立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为改善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2027年接受全县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验收和2028年接受全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督导评估验收打下坚实基础。
3.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教育体育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教体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坚决查处违法违纪和违规行为,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创新特色普法形式。全面构建规避教育风险管理体系,切实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的指导、监督和评估,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力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帮助学校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体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