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营造良好招商环境
强化政府各部门统筹协调,形成招商引资工作“一盘棋”,强力推进项目落地,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实行外出招商月通报制度,有效传递工作压力,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大力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和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营商环境,努力形成“引来一个、带动一批、发展一片”的良性循环。
3.注重招商质量
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择优招商洽谈项目;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禁止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产业准入,禁止新建产生和排放“三致”物质、恶臭气体及放射性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的项目。对签约项目开展风险评估,预防企业圈地、虚假投资等行为。
(三)优化要素保障
1.加速盘活存量土地
实施差别化供地政策。对电机泵阀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给予优先支持。分类施策促进低效用地充分开发,探索实行弹性供地,根据企业生命周期合理确定弹性出让年限,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土地供应方式。
完善政策及监管措施。为推动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强化土地“批、征、供、用、补、查”全程监管,对闲置、低效工业用地的盘活提出相应处置方式,推动建立“资源共用,项目共管、责任共担”的共同责任机制,以信息化手段对土地审批、土地征收、土地供应、项目用地开发建设、土地供后监管、闲置土地处置等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并对每一宗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登记造册,上图入库,倒排工期分类处置,开展土地盘活利用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僵尸企业”盘活和闲置低效用地处置力度,拓展承载空间,挖掘存量用地潜在规模,缓解新增建设用地压力解决用地瓶颈。
探索成立专业合作社。以村为单位集体成立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征收和平整等工作,扩大被征地群众增收渠道,增加村集体财产,推行合作协商征收、申请征收模式,提高土地征收效率,高质量完成盘活存量土地任务。
强化年度绩效考核。制定落实盘活存量土地、处置闲置土地、增存挂钩等工作计划、配套措施、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形成倒逼效应,研究明确建设用地“增存挂钩”任务目标,将近五年平均供地率、盘活存量土地、闲置土地控制工作纳入对县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将供地率和闲置土地控制纳入对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指标,督促县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2.推进要素价格改革
实行阶梯式价格促进对水、电、气、热等资源要素节约利用,开展售电侧改革,增加市场化交易电量;降低企业用气成本,拓宽天然气供应渠道,创造条件推进天然气大用户、工业园区企业用气实行阶梯定价等优惠政策;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推进排污权抵押工作;完善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和环保信用评级,对不同评价结果、环保信用等级的企业实行差别水价、电价、气价,激发企业治污减排和改善环境的内生动力。
3.强化物流服务能力
加快建设城西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构建智能绿色物流运输体系。整合零散的物流资源,推动中心设施共享共用,实现物流专业化转型。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创新智慧物流营运模式,推广网络货运、挂车共享等新模式应用,打造安全高效的物流运输服务业态。
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持续减少审批事项,加快推进“一次提交、部门流转、一档管理”“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服务等“放管服”改革。打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率、财务成本等“组合拳”,通过降本减负让企业“轻装上阵”。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为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助推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行“模拟审批”制度。积极响应服务型政府号召,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推行“模拟审批”制度,实现企业开工建设“零等待”,并引入“互联网+政务”模式,将互联网与模拟审批制度结合,推广多样化的服务,优化审批流程,让审批的流程与泾县经济现状相适应, 使审批的流程更适合企业以及群众,方便企业、群众开展工作。
(四)推进产融合作
1.提升经营服务能力
推动金融机构完善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制造企业的信贷倾斜。引导银行加大对工业领域的支持力度,落实政银、银企、银银之间合作的有效机制。鼓励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推出针对电机泵阀、宣纸等产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满足企业多种金融需求。建立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构建企业征信体系。积极发展融资租赁,通过建立租赁物与二手设备流通市场,发展售后回租业务。组建中小企业转贷发展基金,为县内中小微企业短期债权融资及股权投资提供解决方案。
2.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积极筹建和引进各类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参与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提高投资开放程度,更大规模、更广范围地吸引区域外资本进入研发领域,尽快形成区域风险投资的集聚效应和资本放大效应。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利用政策调整和完善高新技术发展基金的运行机制。立足泾县产业发展实际,把握轻重缓急和产业重点,成立专门的财政资金,支持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电机泵阀、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企业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相关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落实国家、省支持工业发展的各项鼓励政策,支持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级重大专项,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支持。
(五)强化人才支撑
1.打造人才科创飞地
坚持“科创兴县”战略,扎实推进“泾川聚才”行动,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探索科创飞地模式,加强与沪苏浙合作,充分利用宛陵科创城、上海科创飞地等飞地优势,鼓励企业在县外建设研发基地,为设立异地研发中心的企业出台退税、资金补贴等政策,对研发中心引进人才提供人才津贴等激励政策,形成“异地研发,本地生产”的格局,缓解人才短缺问题。
2.优化创新柔性引才机制
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方式,鼓励在外人员返乡创业,支持用人单位采取建立海外引才工作站、兼职、技术咨询、“双休日人才”等方式,引进省内外“候鸟式”、“两栖型”专家人才和团队。培育高素质企业家,建立企业家俱乐部,推动政企交流合作,凝聚企业家力量实现创新发展,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新生代企业家。
3.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夯实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深化校企合作,建设特色产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积极发展高层次人才团队和科技创新基金。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高企业高级技师、特技技师待遇水平,打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壮大“泾工巧匠”人才队伍。支持高等院校与本地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建设一批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
4.建立人才激励制度
定期组织举办企业间技术/技能比赛,对表现突出的技能型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进一步完善优秀企业家表彰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建立优秀科技人员,优秀员工表彰奖励制度,激励和调动企业人才的积极性,积极申报上级支持;开展“以人为本”的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标准和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激励办法等一系列的目标、要求、措施、制度。对在产品研制、开发、使用和推广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技术人员;在引进项目对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