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利辛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与 建设规划

  以能源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推进清洁能源的普及。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确保全县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一、强化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监管

  抓好油性漆改水性漆工作,完成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全力开展涉挥发性有机气体的工业企业废气的无组织排放治理。实施砖瓦窑行业整合提标专项整治,淘汰一批落后、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提标改造一批治污技术相对滞后的企业。

  二、加大秸秆“五化”利用力度

  加快皖能生物质秸秆焚烧发电项目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和建后奖补等手段,在全县范围内新建一批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和一批秸秆“五化”利用企业。争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产业化利用率达42%以上。

  三、持续开展“五控”专项整治行动

  持续开展“五控”专项整治行动,实行全区域烟花爆竹禁燃禁放,不断降低PM2.5浓度,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提升。

  四、普及全县23个乡镇的燃气进农户推广应用工程

  通过广大农村天然气能源消费的升级换代,替代煤炭、液化石油气等传统能源,推动农村天然气利用与发展,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助推实施利辛县乡村振兴战略。

  第五章 水环境保护和建设

  通过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和标准,完善污水管网,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坚持系统施策、标本兼治、交叉作业,末端截污、源头管控、河道清淤以及活水工程,改善城区水环境。加大工业污水排放监管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有效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污染物的排放量。

  一、严格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完善水资源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严控地下水超采。

  二、严防地下水污染

  以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石油销售企业、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堆存场、垃圾填埋场、再生水农灌区等污染源周边地下水环境为重点,加大地下水污染调查和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力度。加快推进人为污染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治理。公布地下水污染地块清单,管控风险,对报废取水井实施封井回填。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实现对地下水动态有效监测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储备体系。

  三、保障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

  (一)加快推进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

  开展定期监测和调查评估。依法清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及排污口。对于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有条件的应尽快建立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加强运维管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重点强化粮食主产区水源保护区内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采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化肥、农药以及限制种植养殖等措施。研究构建水源保护区特征污染物预警技术,完善应急处置技术库,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分散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并依法取缔保护区内排污设施和活动,进一步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水质监测评估,推进污染治理和水质保护。

  (二)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和信息公开

  以水源空间布局为核心,优化调整上游水环境监测网络。地表水集中式水源优先安装饮用水源自动监测设施,明确水源监测项目和频次,建立水源定期监测和随机抽检制度。推进水源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水源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系统,定期公布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接受社会监督,防范水源环境风险。

  (三)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治理力度

  抓好“引淮济亳”工程利辛段水源涵养林的管护工作和水质稳定达标建设,确保利辛市民饮水安全。建设水生态廊道,保障输水河流水质安全。有效防范交通流动源等环境风险,提升水质安全保障水平。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水源涵养,严格污染控制,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严防水质退化和环境风险,确保供水安全。严格饮用水水源污染控制。研究制定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方案,优先解决由于人为污染引起的水质问题。

  四、全面促进河流水生态修复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湿地公园为重点,把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优先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统筹河流岸线资源,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积极保护生态空间。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和整治,对非法挤占水域及岸线的建筑提出限期退出清单,加快构建水生态廊道。因地制宜采取退养还滩、退耕还湿、退捕还渔、河岸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植被恢复、生态补水、外来入侵物种和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实施湿地综合治理,缓减人类活动干扰,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以现有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为依托,减少污染物入河,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维护与修复重要区域的水生态功能。对开发活动侵占湿地面积的,严格按照“占补平衡”原则,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步提升。开展湿地保护执法活动,对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理。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能力建设,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开展河流底泥污染调查,大幅削减入河污染负荷,增殖滤食性鱼类,加大河滨带保护与修复力度,确保河流水质污染程度减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有所降低,防治河水富营养化。

  全面落实“河长制”,创新创造、系统推进河道管理和综合治理。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加强河道污水垃圾治理。抓住“引淮济亳”机遇,加快西淝河“清水廊道”和“三河同清”工程建设。利用引江济淮及芡河治理、阜蒙河综合治理、农村沟河整治等项目,紧抓城区水系连通,开展水活水净专项行动,一河一策,一段一策,促进水生态修复。确定城区水系各河流生态流量,结合引水调水、岸坡整治、恢复城区河流沟渠水动力,改善城区水生态,杜绝黑臭水体;构建河流绿色生态廊道,打造安全型、生态型河流。力争“十四五”末确保城区“三横八纵”水系优化,河网联通,西淝河、茨淮新河等河流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五、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

  深入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补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十四五”期间对老城区污水管网实施改造,开展雨污分流工程;加大地下管网综合改造,重点完成城区约30km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网检测和修复,以及配套设施改造等。

  六、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根据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综合施策,全方位开展污染综合防控,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根据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禁养区,以地定养,以养促种,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行种养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科学配制饲料,规范饲料添加剂使用,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氮、磷等排放,同步做好农田环境质量监管。

  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程,建设农用化学品包装物收集点。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新建23个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利用万亩示范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水肥还田管网建设,覆盖耕地5万亩;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建设,减少废弃农膜面源污染,当季地膜回收工程,“十四五”末回收率达到95%以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40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