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

  3.江淮田园主题景观带建设工程。依托江淮分水岭独特自然地貌和地域环境,充分利用农田、山丘、水面、树林、庭院等场地资源,融合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动漫、艺术、娱乐等元素对农业进行创意设计,使庄园既有空间布局的科学性、艺术性,又有产业、项目设计的新颖性、趣味性,努力打造有文化说头、景观看头、休闲玩头的创意景观。

  4.生态会务培训中心建设工程。依托小岭南乡村CBD,主动承接合肥都市圈会务和培训活动,建设生态会务培训基地,以江淮田园景观、三国文化、乡土文化为主题,打造集商务培训、拓展训练等于一体的原生态会务培训中心。

  5.蜀山农业体验馆建设工程。将传统农耕文化、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围绕蜀山主要农作物,建设农作物耕作习俗馆,围绕江淮农耕和生活用具,配以展示江淮农耕文明的图片文字,建设农具博物馆,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发融入游客体验的耕作习俗真人表演节目,建设民俗节庆活动馆。

  6.“前庭后院”建设工程。探索“点状”供地模式,推进南岗镇“前庭后院”建设工程,统筹使用有限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建设集停车场、餐饮、民宿、游乐为一体的游客集散中心,并将周边农业产业园区进行升级改造,打造精品项目点,并串点成线,建设主题观光线路,与游客集散中心相呼应。

  7.生态健身走廊建设工程。小庙镇、南岗镇、蜀山经开区等各村镇以田园风光为基底,通过对乡村道路的整治,重点打造骑行、步行等慢行系统,中途配以蕴含“运河文化”“三国文化”的节点景观、中途休憩、餐饮场所等设施,形成特色突出的乡村生态健身走廊。

  8.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工程。推动农产品、手工艺品、文化创意产品等向旅游商品转化,大力支持“庐州土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产业化,鼓励发展农家小吃、文创等具有地方特色、蕴含乡愁记忆的新产业新业态。

  9.网红打卡点建设工程。支持枣林生态园、蝴蝶兰种植园、康来生态园、小猎人家庭农场等建设网红打卡点,到2025年,力争打造网红打卡点30个。

  第二节 深化推进农工融合,延伸价值链

  一、发展思路

  在健康食品、休闲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副产物利用等方面,瞄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薄弱环节,建链、强链、延链和补链,加快“双招双引”,内培外引一批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向产地下沉,精深加工向蜀山经开区集聚,重点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农产品加工业集群。

  二、主要举措

  (一)构建多层次农产品加工体系。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粮食、果蔬等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围绕粮食加工、植物油加工、肉类加工、橡胶制造等加快生物、工程、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农产品精深、多次加工。大力支持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提升增值空间。

  (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向产地下沉、精深加工向蜀山经开区聚集,在小庙镇,建设优质粮食、果蔬和畜禽初加工基地,在蜀山经开区、南岗镇、小庙镇推动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生物制药、中药材加工、橡胶制造和大米加工等产业集聚发展。

  (三)发展新型农产品加工业态。依托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满足城市多样化、便捷化需求。

  (四)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以加工关键环节、瓶颈制约领域为重点,引进和研发一批集绿色储藏、动态保鲜、快速预冷、节能干燥等为一体的新型实用技术,以及实现营养均衡、清洁生产等功能的先进加工技术,集成组装一批科技含量高、适用性广的加工工艺及配套装备,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和层次。

  专栏6-2 农工融合重点工程

  1.农产品初加工拓展工程。在小庙镇建设粮食、果蔬和畜禽初加工基地,粮食重点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初加工,实现保值增值,果蔬和畜禽重点发展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实现减损增效。

  2.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工程。围绕粮食、果蔬、花卉和畜禽产品,创新超临界萃取、生物发酵等技术,提取营养因子、功能成分和活性物质,鼓励推进清洁生产、智能控制、自动分选等技术升级,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的系列化产品。

  3.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进工程。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稻壳米糠、麦麸、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鱼虾皮骨内脏等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提升增值空间。

  4.农产品加工技术科研基地建设工程。在蜀山经开区,以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为重点,与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重点实验室、保鲜物流技术研究中心及农产品品质评价研究中心。

  第三节 深化推进农商融合,畅通供应链

  一、发展思路

  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打造智慧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加快冷链物流、直销配送体系建设,构建品牌营销新模式,建设农产品展示、展览和交易中心,促进供销有效衔接,实现以商促农,以农兴商,农商结合,进一步发挥好商贸物流业的引领作用。

  二、主要举措

  (一)创新农商融合业态。加强农商深度融合,创新农产品生产、物流和营销方式,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定制农业、会员农业、订单农业和社区支持农业等,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采取电商营销、基地直供、农超对接等新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营销新业态,为城乡居民生活提供更多“蜀山优品”。

  (二)规划建设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在蜀山经开区内,规划建设农产品电商产业园,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电商企业向电商产业园集聚。在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内,配套建设农产品展销区、多媒体推广区、农业文化传播区、物流配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区、科普教育区、会员体验区等,构建与实体市场互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平台。

  (三)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运输等设施,加大整合力度,联合大型电商和物流企业建设物

  流园区、配送中心、配送网点,建设集展示、交易、仓储、配送、信息功能于一体的物流平台。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提高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能力。推动物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建立“电子商务+物流”基地。

  (四)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围绕蜀山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制定并实施农业品牌发展规划,推动精品产区发展模式,加快“多村一品”“一村一品”步伐,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力度。与蜀山区文化旅游投资管理公司合作,共同打造“庐州驿”公共品牌。通过民俗、节庆、诗文评比等活动,丰富品牌文化内涵,树立品牌形象,保障品牌可持续发展。

  专栏6-3 农商融合重点工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7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