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缙云县“十四五”医疗卫生和康养产业发展规划

  实施科技兴医发展战略,推动中医药领域科学研究,强化中医药传统诊疗方法的继承与创新,推进传统中医药现代化和服务迭代升级。

  1.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拓宽科研合作渠道,进一步深化与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省新华医院等协作单位的合作,开展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技术研究。健全中医药科技创新投入、运行、激励机制,力争设立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专项经费,创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推动中医药在慢性病和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技术、中医康养技术、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开发、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等领域研究,开创中医药科技创新新格局。实施本土特色中医药服务技术和产品研发计划,推动县中医医院创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中医药科研团队,开展中医药服务技术产品研发;支持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开展中医药领域研究;鼓励社会力量创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参与中医药服务技术产品研发。

  2.加快中医药数字化改革。完善县域内中医云药房配送系统,健全云药房运行机制,实现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服务网点全覆盖。加快中医互联网医院建设,鼓励中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依托互联网医院、数字医共体等开展中医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智能辩证系统,实现基层患者在线就诊-药物配送全程服务。实施“互联网+中医药”“互联网+中医护理”工程,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内涵。实施智慧中医院建设计划,建设规范化的标准信息机房和中央集成数据平台。到2025年,力争电子病历达到四级标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达到V2.0版三级标准,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及智慧服务分级评估等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

  (六)推广优秀中医药文化

  积极推进“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行动,传承中医国粹、弘扬养生养老文化,助推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新发展。

  1.弘扬传统中医文化。进一步开展黄帝养生文化研究,深入挖掘缙云黄帝养生文化内涵,做好黄帝养生文化品牌,使之成为浙派中医十大流派之一医经学派的永久地。保护和弘扬杜光庭道教文化、佛家养生文化等具有缙云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黄帝内经研究会和县中医药学会等学术团体作用,开展各类学术研讨活动。依托“仙都黄帝祭典”,创建中医药学术交流研讨平台,打造学术交流品牌。加强中医药文化项目建设,推进中医药养生体验园等中医药文化的环境形象建设。做好以“田氏传统接骨术”为代表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依托田氏伤科医院建设中医药博物馆,设置中医药传统文化展示区域,充分展示本土中医药传统文化。

  专栏6 中医药文化推广建设项目

  中医药养生体验园:依托缙云县中医医院国医馆,打造关爱百姓健康,中医普及教育基地。开展中医大讲堂活动,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提供艾灸、刮痧、气罐、药熨、药浴等体验。

  百草园(中药材观赏园):种植各类中草药材,展示中药材从种植、加工到生产的全过程,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设药材观赏、采摘、制作体验等内容。

  养生药膳馆:依托县中医医院,以“开放、合作、绿色、健康”为主题,以五行、五味、五色、五谷、五脏的中医五行养生学说为根基,打造各种养生汤品和药膳养生食疗菜系。

  2.开展中医药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普及,充分发挥电视、报纸、微信等平台作用,大力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系统宣传药食同源,介绍中草药的药用价值。依托文旅市场推广缙云特色中医药文化,全力打造“食养、药养”特色的“黄帝养生”品牌。进一步推进中医药“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定期开展中医药养生健康讲座和义诊咨询,展示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医疗健康服务,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中医药,科学利用中医药。持续开展以“治未病”为主题的“中医药健康体验”活动,宣传推广《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普及中医药知识、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依托《缙云中医》《缙云中医医院院报》等刊物,助推中医药知识普及宣传工作。依托教育机构,推进地方教材《中医药与健康》纳入小学教学安排。

  (七)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中医药产业,助推中医药与旅游、康养等新兴产业融合,成为乡村振兴和浙西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1.实施中药材产业发展行动。探索创建中药材种植生态经济示范区,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提高规模化、规范化水平。加快发展铁皮石斛、西红花等珍稀药材,稳定薏苡仁、元胡、白术、浙贝母、厚朴等道地药材的种植面积。科学发展中药材景观化种养,探索感官体验的中药材“多彩”种养新模式。保护和挖掘钭氏、田氏等两家中医骨伤医院特色中药制剂、中药传统炮制加工工艺,鼓励收集整理、提炼传统中医“膏、丹、丸、散”专科制剂。

  2.实施中医药+旅游发展行动。整合全县中医药、旅游等资源,推进中医药体验式服务融入健康旅游、传统文化,打造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养生旅游知名品牌。以仙都景区为依托,建设基于黄帝养生理念的中医药特色小镇,提供药膳、饮品、美容、SPA、熏蒸等产品。推动前路乡“懿圃”西红花基地、舒洪镇家庭地缘农场省级中医药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提升档次,开发中药材+产品、手工制作、研学教育等项目。深入挖掘和保护问松堂、葛洪炼丹遗迹等中医药文物遗迹,探索整合古民居、民间医药、生态景观等资源,整体植入中医药养生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一批中药材种植与生态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中医药旅游基地。

  3.实施中医药+健康养老发展行动。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做大做强“长寿之乡”的中医药养老品牌,辐射长三角地区,发展“养生、养病、养老”的中医药健康保障服务。谋划实施县中医医院康复保健中心、“治未病”中心、医养结合中心、长寿主题养老院等大健康新医疗产业项目。依托县中医医院、田氏伤科医院等中医医疗机构,建立以中医特色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为基础,结合养老、中药技术研发、中药材和中医特色产品贸易为一体的康养基地。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政企联动、开放融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培育中医药养老服务新业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

  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工作方针,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落实相关部门工作责任,协同推进中医药改革发展。制定规划落实责任清单,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二)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

  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资源配置、政策机制、制度安排方面予以倾斜。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置中医药专职管理部门,配备中医药专职管理人员,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工作合力。

  (三)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4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