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标:鼓励生产企业经营主体制定引领性的企业标准,同时鼓励其参与“浙江制造”标准申报和研制。打造“义乌服务”新名片。加大科技创新、标准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力度,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努力培育一大批具有义乌特色、省内先进的服务业产品品牌、行业品牌、区域品牌,通过品牌战略提升我市服务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中华“老字号”引入新技术、改造商业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品质和内涵,提升品牌形象。推动“鸡毛飞上天”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打造具有义乌特色的文化贸易出口品牌。依托义乌“万级”商家和“百万级”商业资源优势,建立严格的选商标准和产品追踪体系,打造“义乌好货”供应链平台。健全小商品质量管理体系和商标授权机制,形成集质量、技术、服务、信誉于一体的“义乌小商品”区域品牌。依托服务业领军企业,整合优势资源,支持企业提高创意设计能力,支持企业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提升“义乌服务”品牌影响力。尽快形成利用先进技术、凝聚地方特色、蕴含时代特点、面向全球市场的服务品牌集聚发展新格局。
提升物流行业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完善物流支撑体系,重点实施铁路西货站口岸货场扩建、国内公路港物流中心二期等设施工程,推进综保区跨境中心仓、分类监管仓、特殊仓等保税仓建设,建成投运义东北物流中心。积极探索保税物流创新业态,创新开展区内跨境电商拼包模式、非保税+保税进口拼箱转口贸易等新保税物流业态。开展专业物流服务标准化工作创新试点,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服务标准化试点和物流服务标准化试点。开展贸易流通、运输物流、专业设备三大重点领域标准建设,大力推进商品贸易流通服务创新,建立集项目建设、机构管理、综合服务、数据平台及运营管理于一体的区域贸易流通标准化体系。
加大公共服务优质智慧共享。面向信息服务、创意设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商贸服务等主导产业和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等新经济,大力发展特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打造数字化终生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广泛应用5G、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共享学堂建设,构建线上线下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均衡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打造社区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依托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物联网应用产业优势,探索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应用场景,提供以智能化为基础的无接触服务,重点打造无人零售、无人配送等智能场景,高水平配置无人便利店、无人超市、快递机器人等设施,提供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无接触应用服务。
(六)消费升级工程
扩大消费供给。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高品质商圈、便民生活服务中心等消费载体,构建一批有影响力的展销平台,进一步拓展多元化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发展“夜摊经济”,重点推行“外摆位”试点,打造一批夜经济休闲街区,进一步规范贝村夜市、三挺路夜市等知名夜间消费空间,打造符合城市规模及特色的夜间经济消费示范街区。推进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打造以宾王商贸区为核心的夜经济地标。提升培育集聚繁荣的城市经济,全面打造省级高品质步行街、商业街、商贸中心等载体,着重规划引导以异国餐厅为核心消费特色的重点街区提质升级。谋划进口、家居、模具、农产品、建材五大板块为核心的义西市场群”。到2025年,基本建成事关民生发展的基础性市场项目,构建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打造城市发展活跃增长极、贸易方式创新引领区、市场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优化消费环境。健全推广消费新政,完善消费领域市场准入、监管和反溯机制,加速人流、物流和商流有序循环。开展“放心消费”工程,建设一批城乡放心农贸市场,培育一批放心消费示范单位。组织开展鞋和服装博览会、品牌订货会、电商对接会、进口商品博览会等系列展会,建设新型进口市场,在义乌设立100个以上进口商品特色馆、国别馆,提升消费影响力。打造千亿级进口日用消费品展贸平台,建立海外中小企业信息库,建设“带你到中国”展厅,帮助国内进口贸易主体接洽海外工厂。以“爱喜猫”自主进口品牌为核心,5年内布局分销网点1万家以上。
发展“四新”消费。积极推动新零售与“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和数字生活新服务,培育时尚消费、信息消费和定制消费热点,推进消费结构提档升级。支持人工智能、5G、AR/VR等智能交互技术与文娱休闲、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领域跨界融通,鼓励企业发展无接触经济、直播带货、云逛街、网上超市等新服务业态,促进生产服务消费、线上线下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发挥时尚轻工产业创新服务体的作用,协助电商平台发展云货架、虚拟试衣/试妆/试戴、VR样板间等模式,重塑实体消费体验。鼓励发展电商微商、网络直播等线上消费模式发展,支持各行业协会开展线上展会,应对疫情常态化影响。进一步完善市域文旅体“一张图”,推进文旅消费提质升级。
专栏16: 义乌“双循环”十大行动
一是实施“百场万店”行动,连接200家以上市场、布局10万家以上分销网点,共拓强大国内市场。核心是让全国各地优秀的市场商品更好地进入全国各地的社区店。
二是实施“百城万链”行动,连接100个以上物流枢纽和节点城市、对接1万家以上供应链企业,共建高效物流服务体系。
三是实施“百县万品”行动,帮扶200个以上欠发达县市,为1万种以上中西部地区工业制成品、农产品提供展销服务,共促东中西部联动发展。
四是实施“百仓万企”行动,布局200个以上海外仓、境外站、海外分市场等,服务1万家以上中小微企业开展跨境贸易,织密联系全球的商贸网络。
五是实施“百线万点”行动,上线海陆空快门到门“环球义达”线路200条以上,服务国内外1万个以上物流服务站点,建设融入“一带一路”的贸易金丝带。
六是实施“百国万商”行动,集聚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万外商,促进商务往来与合作交流便利。
七是实施“百馆万货”行动,设立100个以上进口商品特色馆、国别馆,布局1万家以上进口商品分销网点,共享扩大进口发展机遇。
八是实施“百院万创”行动,与100所以上设计院校开展深度合作,集聚1万名设计人才,共聚创业创新服务要素。
九是实施“百行万户”行动,推动100个以上日用消费品细分行业上网,为200万中小微主体插上数字贸易“翅膀”,赋能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十是实施“百区万款”行动,与100个以上海关特殊监管区、自贸区以及自贸协定“朋友圈”发展联动,促进1万款以上特色商品高效自由流转,拓展贸易创新发展空间。(七)改革开放工程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围绕产业、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全面推动与上海、杭州、宁波等主要城市的合作。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推进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积极与复旦大学、东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高校进行对接,着力在健康医疗、时尚织造等领域展开合作,引进并在产业集中的镇街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借助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浙江科技大脑”等平台,帮助义乌科技型小微企业对接长三角区域优质科技服务机构,共享技术搜索、成果管理、价值评估、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探索建立义乌与长三角地区的创新收益共享机制,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