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发展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充分发挥我市中医药和旅游资源的优势,推进中医药文化养生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积极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健康体验为主题,融中医药疗养、养生、康复和旅游、休闲、商务、会展、科普等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文化需求。利用中医药元素突出的中医药、旅游和农业资源,开发具有嘉兴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品和线路。充分发挥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虫草博物馆)等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的示范引引领作用,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中医药特色小镇或特色街区,努力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品牌和中医药文化主题精品旅游线路。
专栏4 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建设行动
深入推进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不断增强示范基地发展后劲,大力推动旅游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新建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5家。
6.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助力乡村振兴。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将中药材种植作为促进农民增收重点产业,因地制宜推进杭白菊、栝楼、铁皮石斛等道地药材种植以及蚕蛹、水蛭等中药材的养殖,引进、培育、发展适合嘉兴地质气候的中药材种植业和养殖业。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和多元化增值。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等,打造农村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平台载体,延伸中药材种植养殖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层次,打造一批农村中药产业发展集聚区、重点县(市)和乡镇,同时,以中药材种植养殖带动乡村旅游等同步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富农增收。
(三)补齐关键环节,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1.打造中医药“浙北药谷”(嘉兴片区)。“十四五”时期,我省将依托“浙八味”“新浙八味”等道地药材优势产区和海洋生物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六大中药谷。其中浙北药谷以安吉、桐乡等地为主要节点,联动嘉兴湖州地区。我市要紧抓这一契机,加强与湖州市的合作,及时制定浙北药谷(嘉兴片区)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重点依托桐乡杭白菊等道地药材优势产区,优化提升中药材种植基地,因地制宜建设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中药产业基地,提升中医药产业层次,推动中药种植、中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及保健品等全产业链联动发展,助推我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浙北药谷(嘉兴片区)。
专栏5 道地药园建设行动
深入开展中药材产业保护和发展计划,大力支持适合我市地质地貌特点的中草药种植,形成更多的道地中药材。以桐乡为重点区域,突出“道地性”,深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生产模式,推进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标准化建设,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建设一批高品质“道地药园”、GAP基地、“三无一全”基地等。到2025年,力争建有省级道地园示范基地3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个。
2.提升发展中医药饮片制剂业。依托区域龙头医院试点建设“嘉兴市中药饮片一体化配送中心”,分步推进实施全市域中药饮片一体化配送、公立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的统一储存和配送,实现中药饮片快速周转和质量管理。鼓励支持本市医疗机构建设制剂室,并取得医疗机构制剂注册证或备案凭证,研发配制医疗机构制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市中药饮片和制剂业数量、质量和水平,繁荣中药饮片制剂市场。推进传统中药饮片规模化、一体化、标准化加工,推广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和中药材中药饮片加工“共享车间”试点,支持中药生产企业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生产中药精制饮片。
3.延伸拓展中医药产业链。大力发展中成药生产、中药饮片加工、中药配方颗粒及高端智能中药特色装备领域,拉长做宽产业链。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担保等金融手段,多方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大力推进我市高能级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园建设,加大招商力度,开展专业招商,大力引进和培植中医药企业和生物医药企业。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要求,推进合理布局建设我市中药产业基地、中医药产业项目。大力实施中医药领域“凤凰行动”“雏鹰行动”,开展现代中药企业梯队培育工程,支持中药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集团化、平台化发展,打造中医药产业“链主型”企业,引育一批中药高新企业。推进道地药材、中药饮片规模化、一体化加工,推广“共享车间”试点,支持中药生产企业装备升级、技术成和工艺创新,积极开展中药工厂智能化试点示范。跟进实施“浙产中药”品牌培育行动,打造一批中药领域“拳头”产品。
4.建设现代中药流通体系。加快改造传统中药商业,支持中药商业企业拓宽经营渠道,创新经营模式,形成配套齐全、管理先进、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流通体系。加强中药材产销平台对接,围绕特色市场及重要集散地提升,加快建设集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利用“大数据”加强中药材生产信息搜集、价格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创新“互联网+道地药材+基地农户”新模式,提升道地药材现代流通力。积极参与中国(磐安)中药材交易博览会、中国浙西(千岛湖)中药材交易博览会等交易活动。
5.健全中药质量管控体系。严把药材质量关,研究建立全过程全周期的中药质量管控体系,依托“浙产中药”全程追溯管理数字平台,积极参与打造覆盖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中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中医医院(名医馆)等全产业链主体的中药材溯源和药品质量监管数字平台,提升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水平。推动中药生产企业使用源头明确的中药材原料,探索实施“种好药、创好药、制好药、用好药”生产全过程质量管理规范激励政策,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中药动态价格调整机制,促进中药饮片优质优价。争取将中药饮片纳入省药械采购平台采购,严格中药饮片供货企业的准入资格。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以中药饮片监管为抓手,落实中药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上市产品市场抽检,严厉打击中成药以次充好、染色增重、掺杂使假、非法添加化学品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聚力传承创新,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水平
1.创新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挥我市在全国率先建设区域“中医云”系统的优势,迭代升级“中医云”系统,构建完善中医健康云,积极参与浙江“健康云”建设。推进智慧中医院建设,实现中医医疗流程再造和服务迭代升级,推广“智慧中药房”。推动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面建设互联网医院,实现中医首诊在医院、复诊在网上的目标,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大数据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运用,探索开发实时社区中医诊断系统,将每个辖区一定时间段内发病情况实时显示,根据时令、节气、发病情况等动态指导居民开展健康管理。探索线上会诊中心和线下医疗机构相结合、基层医生与名中医对接、5G+数字中医等中医医疗服务新模式,提升传统中医药在数字时代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