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

  专栏6“互联网+中医药”工程

  1.建设“互联网+中医药”平台。加强区域“中医云”与浙江“健康云”的对接,形成覆盖全市、优质资源可及的中医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为患者提供中医领域在线咨询、网上复诊、家庭医师网上签约等服务。推行“服务+监管”一体化,通过数据接入对提供互联网中医诊疗服务的机构进行监管。

  2.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试点。发挥乌镇互联网国医馆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加快建设中医医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医远程会诊、智能辅助诊断、AI辅助中药开方、中医医用机器人等智慧应用的基础支撑,推进中医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连续记录及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3.建设“智慧中药房”。打造中药房智能绿色无纸化信息系统,改造配药取药等一系列流程,运用二维码智能管理,实现质量可追溯,创新传统中药房模式,提高中药师的工作效率,缩短患者的取药等待时间。到2025年,实施6个“智慧中药房”建设项目。

  4.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信息化系统支撑,重点建设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中医分级诊疗管理系统、基层中医药服务“云平台”等内容。

  2.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大平台。合理配置中医药科研资源,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联合共建多学科融合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大平台,强化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跨学科研究。构建中医药科研平台体系,开展中医药科研院所、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提升中医临床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支持与长三角区域特别是沪杭优质中医资源的对接,建设区域中医诊疗中心或分中心。加快建设嘉兴市长三角中医药研究院,支持“医研校企”共建中医药领域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到2025年,力争建设市中医药重点实验室1个,中医适宜技术基层覆盖率达100%。

  专栏7嘉兴市长三角中医药研究院建设项目

  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学院医学院、周边大城市中医药院所,打造教学科研临床融合、区域上下联动、中西医协同相结合的,集产、学、研、医于一体的中医药发展平台。

  3.加大中药相关产品研发力度。支持医药企业与医疗、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进中医药产品创新,加大中药制剂、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研发及推广应用,开展中药经典名方及中药二次开发研究,研制具有竞争力的名方名药。加强对民间经典名方的搜集整理,做好科学循证,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加强中药院内制剂开发利用,制定扶持政策,加速研发一批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特色创新中药。加强以中药为基础的标志性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的开发与应用。

  4.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聚焦中医药产业链重点,遴选并组织实施一批示范带动性强的中医药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化项目。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打造中医药关键技术、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平台。努力创新中医药成果评价模式,以中医药循证医学、重大疾病病机、中药炮制机理、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等为重点,推进中医药临床优势深度转化,筛选临床疗效显著的名方名术名药,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构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权益保障机制,推动一批中医药科技成果应用和产出,提高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率。

  (五)落实引育并举,打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

  1.加快引育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实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制定实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进五年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多渠道引进院士、国医大师、国家名中医、省级名中医等人才。在嘉兴学院增设中医药专业,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院校联合开展中医药硕士培养,争取长三角地区医学院校将嘉兴市中医医院和嘉善县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博士、硕士实践培养点,培养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和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注重中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中青年技术骨干和传承人选拔和培养,积极申报“杏林工程”“岐黄使者”培育项目,优先推荐中医药人才申报浙江省“万人计划”,力争到2025年实现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数量翻番。

  2.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中医全科医师培养力度,实施中医全科医师倍增计划。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吸引和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保障的长效激励机制。通过专科专病进修、专题研修等多种途径,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建立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和临床实践丰富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实施村医本土化培育计划,推广“中医师承+定向培养”本土化村医培育模式,探索试点基层中医药人才订单培养,从本地选拔热爱中医药、有志于从事村医的青年农民,开展院校定点培养或中医师承学习,在通过国家相关专业考试考核合格后,由县级落实经费和编制,回村上岗,满足群众家门口健康服务需求。开展基层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以师承方式培养基层实用型人才。

  3.推进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实施薪火传承计划,发挥国家、省、市级名中医资源优势,建立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的高年资中医师带徒制度,做好传承导师的遴选、传承弟子的录用、传承模式的设计、传承效果的考核。强化中医药师承标准化建设,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过程管理,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实施中医药工匠纳入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建设中医药人才培训基地,推进中医药传统技能代际传承。进一步发挥嘉兴市中医医院牵头的城市医联体和县级中医院牵头的医共体作用,开展紧密型长效合作办医,狠抓镇(街道)中医药队伍的传帮带。积极邀请国内嘉兴籍名中医、老中医来各级医院坐诊,推动中医人才薪火传承。

  专栏8 中医药人才培育计划

  1.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打造一批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学术经验、较高的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到2025年,培育中医药领域的市级名中医20名、基层名中医20名、中青年名中医20名和中医新苗40名,创建省级名中医工作室5个、市级名中医工作室20个。

  2.定向培养与中医师承融合的“双培养”计划。滚动实施定向培养与中医师承融合的“双培养”工程,每年定向培养中医专业人数40人以上。

  3.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滚动实施中医医师和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训中医医师、中医全科医师(含转岗)分别达到150名、100名。

  4.基层中医药人才能力提升计划。滚动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能力提升项目,“十四五”期间累计选派100名基层中医全科医生、骨干人才进修学习,培养中医药技能人才500名以上。

  (六)加强资源开发,深化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开放

  1.加强中医药文化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我市中医药文化资源,积极弘扬中医药文化。大力开展“秀水医派”中医学术思想的发掘整理和传承研究,传扬我市优秀的中医文化,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秀水医派”研究平台,建设“秀水医派”传承研究工作室,编撰系列丛书,建设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推动更多非药物中医诊疗技术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深化与长三角区域中医医院和专家的联系与合作,谋划建设“嘉兴市中医药博物馆”,探索推动县级中医药博物馆建设,逐步实现县域全覆盖,鼓励各类民间中医药博物馆、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05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