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四)农村水利建设管护

  1. 建章立制,依法管护。通过制定出台农村水利建设管护相关政策,明确政府、社会组织的责任,同时加大建设管护的考核力度。优化精准补贴奖励办法,调动协会及用水户参与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的积极性,保障农村水利设施维修养护。组织执法机关严厉打击破坏农村水利工程的违法行为,为农村水利工程建管保驾护航.

  2. 合力改革,理顺机制。按照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突出乡镇水利站建设,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农村水利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权、使用权和管护权,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

  (五)水旱灾害防御和管理

  1. 完善防汛信息数据库系统。实时收集查询气象信息,完善雨水情收集测报系统,提高雨水情发展变化趋势智能分析水平,为工情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2. 布设水利工程动态监测系统。在湖泊、骨干河道、重点圩区以及老328国道沿线涵闸等重点工程设置监控点,实时反映工程设施的运行情况。

  3. 建立防汛物资现代化管理机制。围绕防汛薄弱地区,优化仓库选址,建立防汛物资仓库。以堤防、闸、站为核算单元,准确核定防汛物资储备定额。建立物资管理岗位责任制、防汛物资采购制度、仓库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等,以便迅速、准确了解库存物资详情,开展物资储备情况分析,满足现代化防汛的需求。

  (六)水行政执法

  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水行政执法体制,强化专职水行政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水利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大现场执法力度,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健全执法网络,下移执法监管重心,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健全水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六、发展信息化系统,打造“智慧水利”

  以智慧决策、互通互联、智能应用为重点,全面实施智慧水利工程,提升全区智慧水利发展水平。一是完善“智慧河湖”大数据系统平台。“无人机”巡河覆盖全区镇村河道,河长巡河平台对全社会开放接受社会监督,逐步提高骨干河道重要节点视频监控覆盖率。二是新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系统。以GIS为平台、以综合数据库为基础,以空间化为主要特征,将闸、泵站等水利工程运行信息、基础信息等在GIS地图上直观、形象的展现。

  第四章 投资规模和用地需求

  一、投资规模

  根据姜堰区“十四五”水利发展目标和项目安排,初步匡算全区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投资19.909亿元。其中安全水利工程3.529亿元,资源水利工程2.22亿元,生态水利工程11.26亿元,农村水利工程2.9亿元。

  二、资金来源

  继续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公共财政预算水利投入。

  (一)积极争取市级以上投资对全区流域、区域重点工程的投入。

  (二)切实落实各项水利投入政策,区镇财政应加大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并建立稳定可靠的增长机制。

  (三)收齐用足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水土保持补偿费和河道堤防占用费。

  (四)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放大水利工程社会经济效益。

  三、用地需求

  “十四五”水利建设项目无新增用地需求。

  第五章 环境影响分析

  一、环境影响分析预测

  规划实施后,可有效提高区域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高效配置能力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防洪排涝工程,可提升流域、区域和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环境风险;二是水资源配置工程,可提高城乡供水保障,有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三是水环境提升工程,可促进河道底泥清理,改善河湖水环境;四是退圩还湖工程,可恢复湖泊自由水面,改善湖泊生态环境;五是水土保持工程,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

  规划的防洪排涝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水环境提升工程和退圩还湖等工程的建设运行,会对区域水资源利用和水文情势产生一定影响,对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系统等造成局部影响。规划工程施工期间会产生废水、废渣、扬尘、噪音等污染,对施工区周边环境造成临时影响。

  二、环境保护措施

  (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各类环保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二)落实生态空间管控要求,规划工程选址选线应当严格符合《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苏政发〔2020〕1号)等生态空间管控要求。

  (三)全面推进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四)建立健全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大对工程可能影响重要生态敏感区的监测与保护,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和管理。

  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规划完善了全区防洪减灾体系、供水保障体系、水生态修复和保护体系,有效保障了全区防洪安全,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维护了生态安全。规划实施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是短期的、暂时的,通过严格落实相关生态环保措施,全面实施规划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不利环境影响均可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本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存在制约性环境问题,规划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是可行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2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