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全市资源禀赋特点,聚焦产业协同、创新融合、设施联通,加快打造“一核引领、两带联动”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明确各县(市、区)、功能区具体产业布局。
(一)总体布局
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总体思路,结合全市三大战略性新兴地标产业发展基础与现状,以及各个特色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按照“集群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原则,积极构建“一核两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扬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核
即以邗江区、广陵区、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重点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研院校、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孵化机构、检验检测服务机构等产业平台和企业,发挥创新引领示范作用,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工作,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高质量建设,打造扬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核。
“两带”:沿G328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带和沿G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带
1、沿G328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带:支持江都、广陵、邗江、仪征等地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及新能源汽车、航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与南京都市圈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沿G328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带。
2、沿G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带:以高邮、宝应为核心,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科技、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和项目,全面提升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实力,加快打造沿G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带,形成扬州北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二)区县布局
立足各县(市、区)、功能区产业特色和发展基础,发挥各自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一核两带”的总体布局,高端装备重点布局邗江区、广陵区和江都区,着力建设世界级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智能及新能源汽车重点布局邗江区、江都区和仪征市,打造全国知名的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航空产业重点布局在广陵区、生态科技新城、江都区、高邮市,做响扬州中国航空谷品牌。新能源重点布局高邮市、市经开区,打造全国半导体照明示范区。数字科技重点布局邗江区、广陵区、宝应县和仪征市,打造区域重要的数字科技产业发展高地。生物医药重点布局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和高邮市,打造长三角重要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新材料重点布局仪征、高邮、江都等地区,加快打造全省新材料产业集群。
表4-1 扬州市各县(市、区)、功能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表
序号 县
(市、区) 重点产业 重要载体
1 邗江区 高端装备、智能及新能源汽车、数字科技、生物医药等 扬州高新区、维扬经开区、扬州(邗江)汽车产业园、邗江互联网产业园等
2 广陵区 高端装备、数字科技、生物医药等 广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3 江都区 高端装备、智能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 江都区高新园、江都经济开发区、仙城工业园等
4 高邮市 智能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等 高邮高新区、高邮开发区、城南新区等
5 宝应县 数字科技、智能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 宝应软件信息产业园等
6 仪征市 智能及新能源汽车、数字科技、新材料等 仪征大数据产业园、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仪征汽车产业园等
7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能源、高端装备、数字科技等 运河产业南园、运河产业北园、滨江东园、滨江西园、保税区
8 扬州生态科技新城 高端装备、数字科技、生物医药等 航空谷、杭集高新区、扬州软件园、杭盛科技园
五、重点任务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短板和弱项,坚持问题导向,因业制宜、因地制宜,通过抓创新、聚人才、强企业、建集群、促融合,推动三大地标产业扩规模、上台阶、提质态,推动N个特色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创新技术攻关
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聚焦三大地标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按照“有价值、有基础、能实现”的原则,分排出一批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质量技术,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带动产业发展水平提高。聚焦N个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领域,瞄准国际前沿科技方向,实施核心技术“登高”计划,持续深化与中航、中船、上汽、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央企国企、科研机构合作,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省科技重大计划等专项,努力打造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性新技术,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等单位开展协同创新,构建新型创新合作机制。
专栏5-1 “3+N”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
高端装备。精密数控、智能加工、激光精细加工等成套装备及系统研发技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行业应用等关键技术;智能化冲压装备、大功率激光切割机、智能焊接装备等高端装备基础核心部件及整机开发与制造技术;智能化绿色化成套化饲料加工生产线、超大型油脂制取装备设计与制造核心技术;特种输变电装备、智能变配电、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高压试验等设备的研发制造技术;高端成套装备柔性生产线设计、生产线智能控制技术、面向实际工况的精度控制技术,高精度模具长寿命设计及制造技术;机电装备高效传动节能技术开发与应用等。
智能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整车集成设计及制造技术;汽车关键零部件优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汽车辅助驾驶、电控系统、电驱动系统、汽车电子等智能化关键技术及部件研发;新型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及部件研发,充电桩及充电站集成技术等。
航空产业。无人机和通用飞机的场景化试飞适航、新型气动布局、高超声速设计等航空高新技术;航空机载系统的算法、显示、集成电路、可靠性等高价值共性技术等。
新能源。LED芯片发光效率、高效大功率LED芯片关键技术;LED照明产品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照明设计;新型发光元器件、高效大功率LED芯片、激光光源模组制造及封测技术;新型储能材料研发,大容量储能系统、能源微网、分布式能源等关键技术;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等。
数字科技。大数据核心技术、设备及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应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平台构建与行业应用、空间数据库构建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器件的设计、制造工艺与技术;新型半导体芯片、器件设计和制造技术;绝缘栅双极型功率管(IGBT)、智能功率模块(IPM)等功率半导体器件设计和制造技术;高频、超高频及新型射频识别(RFID)电路设计及封测技术,RFID读写器核心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