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福建省)诏安县“十四五”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发展专项规划

  第二节 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工作,改革发展大环境更加有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规划纲要着眼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对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作了总体安排,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对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这些既是重大决策部署,也是重要发展机遇,为我们进一步打牢粮食安全基础、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构建统一高效物资储备体系,营造了有利条件,增添了强劲动力。

  (二)重要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抓手更加有力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闽粤合作经济区等多重国家和区域战略叠加,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进入提档升级阶段,进一步加强了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区域协同发展,互补性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进一步迸发。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部署,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在新发展格局中,我县区位优势独特,是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沿海城镇发展带的重要节点、闽粤经济合作核心区,有助于自身优势和作用发挥,打造粮食产业园和物流中转基地,进一步完善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三)“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为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提供了机遇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提出要以数字化转型整体生产驱动方式、生产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十四五”时期,“数字储粮”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将呈现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粮食的产、购、储、加、销深度融合的趋势,数字赋能粮食全产业链协同转型的成效更加明显。

  (四)受内外部形势影响,应急物资保障功能持续凸显

  全球性突发灾害和国际政治经济复杂多变形势对区域应急物资保障整体能力提出新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健全国家储备体系,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要打造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物资保障体系”。

  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国际形势更为复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格局加速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包括粮食安全在内的世界安全格局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日益增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国际粮食贸易格局在动荡中调整,国际贸易协议规则发生变化,区域化粮食合作进程加快,粮食流通多向流动增加。

  (二)国内粮食供需不平衡

  我国粮食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结程度日趋紧密,国际风险向国内传导的可能性和程度明显增加,迫切需要增强粮食产业链条韧性。部分粮食如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来源地集中,国内植物油和饲料用粮供应潜在风险较大。国内粮食虽然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但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种粮比较收益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地区性、结构性不平衡现象更加突出,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粮食稳产增产和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当前粮油产品供给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更加注重多样化、个性化,更加注重绿色有机、安全营养的粮食消费需求还不匹配,粮食种植结构调整速度不适应粮食流通需求的现象仍较突出,部分粮食品种阶段性过剩和绿色优质粮食供给不足并存。

  (三)粮食市场化收购改革带来新考验

  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深入,粮食市场化收购导向将更加明显,政策性收购为主的“政策市”向政府引导下市场化收购为主的“市场市”转变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同时,农业补贴重心由“补流通”转向为“补生产”,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正在逐步回归“兜底”本质,这些政策变化为守住“不出现‘卖粮难’,不给农民‘打白条’”的底线和组织引导市场化收购带来新考验,实现粮油产品产得出、产得优、卖得出、卖得好的任务依然艰巨。

  (四)优质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不断加大

  粮食消费主要依靠国内外市场的状况将长期不会改变,全球化逆流加大了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增加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食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自然灾害进入多发频发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安全生产领域长期积累的各种安全问题仍很突出,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仍然较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保护公众生命健康安全责任重大。新冠肺炎疫情、非洲猪瘟、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发对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带来新的挑战。

  未来五年是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重要性的凸显期,是“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是粮食和物资储备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攻坚期。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机遇意识、争先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把住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主动权,开创粮食和物资储备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新粮食安全观、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核心职能,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为我县实施“工业强县、山海兴县、文旅名县、富美新城”、实现“底部起跳、晋位争先”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保障,为开创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新局面贡献诏安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实现防风险、稳市场、守底线、保安全、促发展相统一。

  (二)坚持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加强低温准低温储粮、氮气储粮等绿色储粮技术在我县地区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节粮减损,坚决反对餐饮浪费,推进粮食产业生态友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积极开展仓储管理理论、科技与实践创新,打造行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三)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粮食和物资储备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多元主体活力,提高各类要素使用效率,形成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发挥政府调控、政策扶持、监管服务、稳定预期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四)坚持系统观念、依法管粮。坚持粮食和物资储备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数量质量并重,精准施策。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管理各项政策、法规,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健全信用体系,切实依法履行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和监管职责,提升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产业经济竞争优势突出,仓储体系绿色化现代化,物资储备效能明显增强,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全面建成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现代仓储物流体系、现代应急体系,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一)粮食产业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粮食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各环节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产能结构持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更加合理,打造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区。科技支撑粮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更加突出。粮食产业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整体活力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粮食文化资源得到大力保护和科学开发,粮食产业观光、体验式消费等新业态不断发展。

  (二)粮食储备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储备管理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执法督查方式不断创新,监测预警机制不断优化。到2025年,储备粮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品种结构更加合理,轮换运行机制灵活高效。全县政府储备粮数量力争在3.095万吨以上,满足半年以上市场供应量,晚(籼)稻比例达到 50%以上,成品粮油储备足额到位。

  (三)粮食仓储物流绿色高效

  与粮食收储规模和供应保障要求相匹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现代仓储物流体系不断优化。设施设备现代化、绿色储粮生态化、仓储管理规范化、物流网络智慧化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基本建成。粮食仓储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效率大幅提高。粮食节约减损成效明显。基本消除“危仓老库”储粮。到2025年,高标准粮食储备仓容规模达到5.580万吨,实现“一县一库”现代粮库规范化管理目标。

  (四)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实施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提升粮食应急加工、运输、配送能力,优化应急供应网点布局,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确保每个乡镇、街道(社区)至少有一个应急供应点。有效统筹现有应急设施资源,加强粮食生产风险预警和粮食生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粮油应急供应网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应对响应及时快速,应对突发事件中军需民用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五)粮食行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积极推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建立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进全链条、多环节、系统化的粮食产后“减损”。强化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储备粮管理、仓储物流设施保护、市场监管、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相关政策措施制定,执法督查方式不断创新,实现粮食安全保障从政策治理向法治治理的根本改变。

  (六)高效的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成

  按照“以市物资储备库为骨干、县(区)物资储备库为基础、灾害多发乡镇和边远村落建立的救灾物资储备点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要求,提升全县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自然灾害发生后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建成比较完善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成专用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成配备合理、储备适量、管理有序、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为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打下坚实基础。

  表7 诏安县“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安全保障 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数量(个) 4 ≥4 预期性

  综合性应急物资储备库数量(个) 1 1 约束性

  政府粮食储备规模(万吨) 3.095 ≥3.095 约束性

  政府储备粮中晚稻比例(%) 18 50 约束性

  救灾物资储备规模(万元) 35 100 预期性

  其中:政府实物储备规模(万元) 35 100 预期性

  基础设施 高标准粮食储备仓容(万吨) 3.1050 5.580 预期性

  绿色储粮比例(%) 0 100 预期性

  高标准粮库数量(个) 0 1 预期性

  节粮减损 粮食储存自然损耗(%) 0.1 0.01 预期性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促进优质高效水稻生产示范

  建立稳定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进一步优化粮食基地布局,提高粮食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保持总产量基本稳定和供给能力,发挥多功能效益。建立优质高效稻米试验示范区,不断提高农作物质量。切实抓好以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为主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强化良种培育、繁殖和推广,稳步提高水稻单产,保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建立粮食生产县、乡、村三级管理制度,其中县级打造水稻生产示范基地,乡(镇)级打造以水稻为主粮食生产示范片,村级打造以水稻为主粮食生产示范点,实行粮食生产分级管理,确保稳定粮食生产。

  专栏: “十四五”诏安县水稻种植发展布局和目标

  发展布局:在全县划定的水稻生产功能区至少种植一季水稻,有条件的乡镇推广双季水稻;大力支持在梅洲、四都、金星、桥东、深桥、西潭、白洋、建设、太平、霞葛、官陂、秀篆等乡镇发展双季水稻;鼓励在梅洲、四都、金星、桥东、深桥、西潭、白洋等乡镇推广稻-菜(薯)轮作种植模式。

  发展目标:到2025年,稳定水稻生产功能区15.35万亩,建成千亩核心功能区4个,确保完成粮食年播种面积15.7万亩和总产量7.3万吨、产值达6.5亿元。

  二、加快粮食作物良种推广

  加快稻米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加快优质超级稻等新品种推广(如甬优系列、泰优2165等品种),加强水稻大棚和工厂化育秧等关键技术应用,着力解决水稻品种多而杂、质量参差不齐现象。加快水稻产业化发展步伐,拓展优质稻米产业新的增长点。优先扶持建设规模化水稻育种和良繁基地,培育与其相配套的种源农业企业,建成良种选育、基地化生产和市场营销一体化经营运作体系,支撑优质精致稻米生产的种源供给。推广“两薯”脱毒种薯(苗)应用。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合理布局扩种甘薯、马铃薯、大豆和油料。积极开展粮食作物优质、绿色品种展示示范推广活动,推动品种更新更换,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三、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

  持续推进科技兴农战略,提高种植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构建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为核心,打造服务我县大宗主导农产品、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的创新团队,培育一批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研发一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新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推广农机化新机具以及保护性耕作、深松等农机化新技术。加强无人机植保、智能化集中育秧等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探索运用。加快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机械化+数字化”等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提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实施科技下乡,加强农技知识的培训及普及,提升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生产科技化进程。

  四、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

  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的综合效益。整合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等项目资金,将创建种类从水稻扩大到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大力推广稻-稻-菜、大棚蔬菜-水稻(玉米、毛豆)等轮作模式,建设一批粮食绿色增产增效示范片,带动水稻工厂化育秧、脱毒种薯种苗等集成增产增效技术推广。充分发挥水稻育秧工厂功能,扩大旱育秧和薄膜育秧,育足育好壮秧。加强对土壤质量和地下水的监测和治理,力推秸秆粉碎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推广富硒稻米种植与适度加工技术,支持轻简栽培、再生稻高产栽培、超高产栽培等技术,持续提升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技术培训、优化指导服务,切实提高稳产增产、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稳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五、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

  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切实履行职责,有效落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有关工作要求,严格控制耕地,保证可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坚持耕地红线不动摇,划定全县永久基本农田3.0364万亩,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引导农民将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稻谷等粮食生产,一般耕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引导农民退林(塘、果、茶、花、草)还粮。及时掌握耕地种粮和撂荒情况,有效减少撂荒地存量、遏制增量;统筹利用撂荒地,鼓励各地对抛荒山垅田复垦种植水稻、甘薯、马铃薯、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强基本农田管护,继续推进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禁违规占用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重点建设机耕路等生产设施,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维护与建设,规范打井取水活动,推动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建设适应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要求的平整田块。加大土地出让收入、旧村复垦等补充耕地指标跨域调剂收益、政府债券等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健全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采用PPP模式或直接投资等方式建设高标准农田,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

  七、多渠道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资金扶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改善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推广绿色、优质、高效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扶持大型合作社示范社,打造农民合作社知名商标和品牌,推广集体合作农场、联耕联种、农田托管等土地经营新形态。鼓励和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开展粮食收购,加强对各类收购主体的监管,促进农民增收,防止出现“谷贱伤农”和“卖粮难”问题,保障种粮基本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加快延伸粮食产业链,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加快建设与我县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特色粮食产业体系,进一步筑牢粮食安全的产业基础。

  一、努力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持续完善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加快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从“收原粮、储原粮、卖原粮”传统模式向“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转型,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实现“产购储加销”联动发展、有机融合、有效链接。推动粮食企业向上无缝对接粮食生产,促进生产与市场联结,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与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形成紧密型合作关系,合作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向下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实现粮源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提升粮食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形成农民群众种好粮、收储企业收好粮、加工企业产好粮、人民群众吃好粮的粮食产业新格局。

  二、培育壮大粮食市场主体

  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化经营能力和产业经济发展活力。扶持民营粮食企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诏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培育新型粮食市场主体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诏政综〔2016〕162号)精神,从用地、用电、税费、金融等方面加大民营企业帮扶力度,激发民营企业活力。通过招商引资、加大本土企业培育等内培外引方法,提高粮食加工企业规模、质量。着重培育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品牌效应大、发展后劲足、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承储企业与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储备粮就地轮换加工、转化增值,引导粮优加工企业转型升级。

  三、进一步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科技水平

  引导、鼓励粮食企业建立自主开发、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加快技术和设备改造,消化吸收和推广先进技术设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推广先进适用的粮食收获、储存、加工设备,提高机械设备质量和作业精度,支持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烘干、除杂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稻米加工处理能力。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产品开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步伐,推进产品更新换代。通过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大力发展节约能源、节约粮食资源的加工项目,搞好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立利益联结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单位、个人以技术、资金投资入股,吸纳社会资金对企业科技投入,增加科研经费资金来源渠道。

  图1粮油加工产业链全景图

  专栏:诏安县粮食产业链延伸发展方向

  延伸稻谷加工链。方向与重点是提升米制主食加工及稻谷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优化大米产品结构,提倡大米适度加工。强化以大米为原料,发展米粉、速食等米制主食;以稻谷副产物为原料,发展米糠油、板材、纤维素等深加工产品。

  延伸小麦加工链。优化面粉产品结构,提升专用面粉加工能力。强化以优质专用小麦粉为原料,发展高档优质营养面条类、馒头类、烘焙类、特色风味类等面制主食,以及小麦淀粉、小麦蛋白等深加工产品。鼓励小麦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支持小麦加工企业发展中央厨房、商超电商销售等上下游产业。

  延伸玉米加工链。优化饲料产品结构,提升饲料加工能力。支持傲农、大北农等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发展养殖、直销等上下游产业。

  延伸油料加工链。优化植物油产品结构,提升各类特色植物油加工能力。强化以各类油料及油脂加工副产物为原料,发展方便、休闲、保健食品和医药产品、美容护肤品等深加工产品。

  四、拓展延伸粮食加工产业链

  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增加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食品以及保健、医药等方面的有效供给,推动粮食加工逐步由粮食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特色产品转变。结合“富硒+”特色优势,开发新型优质健康粮食产品,引导粮食加工融入全县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相关产业布局。培育和引进一批粮食加工企业,承接国家轮换储备粮,逐步对接下游食品原辅料生产企业,打造粮油加工全产业链。鼓励企业探索多途径实现粮油副产物综合利用、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提升稻壳米糠、油料饼粕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粮油副产物综合利用能力,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系统。

  五、升级发展粮食产业新业态

  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建链、补链、强链,补齐粮食产业链短板,实现“产购储加销”有机衔接。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促进优质粮食产品的营养升级扩版。积极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推广“网上粮店”等新型粮食零售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完善县粮食教育基地建设,加大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鼓励发展粮食产业观光、体验式消费等新业态。开展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以开展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业务为重点,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种粮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六、大力培育区域优质粮油品牌

  全面推进“粮油品牌营销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炼粮食品牌人文属性,实现承载历史、文化精髓的使命。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粮油产品品牌。充分运用我县“世界长寿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海峡硒都”的称号,大力发展优质富硒稻米产业,打造“福硒诏安”大米的知名产品。支持有关行业协会牵头注册和规范使用“福硒诏安”等地理标志商标,强化地理标志商标保护运用。以经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导向,打造品牌市场、品牌商户、品牌粮油。在发展优质大米、稻鸭共作、有机大米等优势品种和品牌创建上下功夫。鼓励利用品牌资源进行扩张和延伸,突出地域优势和特色粮油培育发展,培育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具有竞争优势的粮油企业。探索“互联网+”新营销模式,深化与快手等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尝试互联网营销新模式、新渠道,提升我县粮油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加强粮食收储调控,完善“产购储加销”体系

  培育调控载体抓手,完善产销合作机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建成“链条优化、衔接顺畅、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一、健全粮食调控机制

  创新和完善粮食调控方式,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准确把握粮食供求形势变化,主动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反馈激励作用,通过引导粮食企业增加优质品种收储比例等手段,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生产、分类收储和交易机制。促进粮食种植结构优化,推动种粮农民对接市场,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程质量控制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促进优质品种规模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仓收储,帮助农民规避风险,提高收益,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

  二、深化区域粮食产销协作

  继续实施引粮入诏奖励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与产区建立更加稳定的购销关系。培育一批规模大、活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粮食骨干企业,作为粮食产销合作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托,积极探索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等多种形式的新型产销紧密合作方式,建立稳固、可持续、双赢的产销合作关系。积极参加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等粮食展洽活动,积极与安徽、江西、黑龙江、吉林等产区联系,在粮源基地、订单采购、仓储物流等方面深化合作,通过合作收购、代收代储、租库收购、建立基地等形式,与优质粮产区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渠道。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与加工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收购、合作联营、产销衔接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

  三、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

  培育和发展多元粮食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按照《诏安县推进绿色储粮、科学保粮三年行动方案》深化全县国有粮企改革,将全县13家国有粮企整合划转至漳州市丹诏资产运营公司,整合1家独立自主经营的国有粮食企业,充分激发国有粮企市场经营活力,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收购过程中的主导示范作用,重点做大县粮食购销公司,突出本县政策性储备粮和本地富硒农副产品的购销经营。整合现有乡镇购销公司相关资产,成立诏安丹诏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依法依规盘活利用闲置乡镇粮站库点资源,发挥公司作为国资经营平台的载体功能,适时入股粮油贸易相关民营资本,发展现代粮油食品加工与储备企业,探索粮油、食品经销新形式。推动“城中粮库”转型发展,推进超市、便民连锁店、集贸市场等多种形式的粮油零售网点加快发展,提高诚信经营服务水平。大力培育“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配送企业和供应店,构建“放心粮油”原料、加工、配送、供应网络,保障城乡居民粮油消费安全。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粮食经纪人,充分发挥方便农民售粮、服务企业收粮的积极作用。

  四、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

  围绕国家收储制度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粮食收储体系,发挥市场导向与政策托底双重作用,形成市场化收购“唱主角”与政策性收购“兜住底”的收购新体系。优化布局收购网点,协调做好信贷、运力、库容等保障。稳步推进收购资金多元化进程,满足粮食收购资金需求。在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确保“种粮卖得出”。创新收购方式,主动对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提供上门质检、开展预约收购,开通便利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协调组织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下的收购及服务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鼓励地方储备粮等政策性粮食购销、轮换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及其网上交易平台公开竞价交易或在线协商交易。

  五、切实加强地方储备粮油管理

  完善储备粮油管理制度,落实企业储备安全主体责任,不断完善库存、质量和推陈储新监管机制,重点加强对代储、代轮换粮食企业的监管,确保储粮安全。结合辖区内人口数量和消费需求的变化,积极增加储备粮规模,力争达到可保障全县购粮人口6个月以上的口粮需要。适时调整、充实储备粮规模、品种结构和原粮、成品粮比例,适当增加玉米粮储备,提高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比例,进一步优化储备布局,保障市场调节和应急供应的需要。着眼“优粮优储”,积极探索科技保粮、绿色储粮、节能储粮办法,突出绿色、安全储粮管理目标,真正做到应急时调得动、用得上。引导粮食经营企业建立合理的商业库存,支持涉粮企业、粮食生产合作组织等自主储粮。积极探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推动形成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构建储备方式多样化、储备主体多元化的粮食储备体系。

  六、完善储备轮换机制

  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轮换方式,实行计划管理、均衡轮换、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严格按照省、市粮储局下达的年度轮换计划分品种组织实施,承储企业在确保月末库存量的基础上可以多次轮换,推陈储新。储备粮轮换以粮食储存品质指标为标准,以储存年限为参考,按照均衡轮换、先入先出的原则,有限轮换库存中不易储存和储存时间较长的粮食。在坚守粮权归属、统一调配、库存安全三条底线的前提下,鼓励符合条件的粮食企业参与储备粮委托代储动态轮换。

  第四节 完善现代仓储物流体系,构建粮食储备新格局

  坚持贯彻执行国家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相关政策,优化粮食储备库点布局,完善仓储设施条件,积极推广绿色储粮技术,严格储备安全管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高效的粮食储备新格局。

  一、优化粮食储备库点功能布局

  结合物资储备新职能要求以及粮油扩储计划的实施,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新建、迁建或重建仓储设施,推动储备向现代化中心粮库集聚,提升诏安粮食储备仓容设施水平。以国家战略与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基地为龙头,打造形成“中心库—骨干库—收纳库”三级体系。结合粮食产销、市场需求、仓储状况、道路交通条件和中央储备粮布点等情况,撤销部分粮源少、业务小的储备库点,合并设点,现有仓容在0.5万吨以下的库点原则上均撤并,集中新建符合国家标准的现代化储备粮库,完善基层收纳库仓储设施布局。

  专栏1:国家战略与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基地重点项目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我县建立“国家战略与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基地”对于保障闽南粤东等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两岸深度融合战略物资需求有重大意义。“十四五”期间,我县将积极争取“国家战略与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基地”开工建设,以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和军民融合发展为牵引,争取纳入国家专项规划或重大试点,并以此项目为中心,吸引粮食加工、物流、贸易企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区域粮食产业示范园区。

  二、加快建设高标准现代化仓储设施

  以布局优化、设施完善、功能提升为导向,根据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规模和流通需求等,科学统筹粮食仓储设施新建扩建和功能提升。鼓励高标准粮仓建设和功能提升,从绿色储粮、低温准低温储粮、智能仓储、节能环保、高效进出仓等方面提升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改造或新建功能型粮食仓储设施,满足分品种分仓、公共仓和成品粮等不同粮食收储需求。强化国有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保护,鼓励政府和企业建立健全仓储物流设施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积极使用基于物联网的粮食数量与质量监测、监控等技术,开展现代粮仓科技应用示范,推进仓储设施现代化升级,提升粮食收储等设施现代化水平。

  专栏2:诏安县中心粮库改造重点项目

  诏安县中心粮库改造重点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仓房气调储粮改造,项目地位于诏安县西潭镇,项目实施期限为2022-2024年,项目总投资0.073亿元,项目建设单位为诏安县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

  专栏3:诏安县储粮升级重点任务

  做实储备粮管理公司。县储备粮管理公司专注于政策性粮油的储备管理,严格按照《福建省地方储备粮油管理办法》《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办法》等规定,确保我县各级储备粮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加快粮食仓储设施提质升级,推进储备管理信息化,以《诏安县推进绿色储粮、科学保粮三年行动方案》为准绳,确保做到安全储粮、科技储粮、绿色储粮,确保2024年底前全县储备粮库实现准低温绿色储粮新技术,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实现储粮绿色化。升级改造县中心粮库,打造高标准绿色仓储示范库,通过大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实现储粮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和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的“三高三低”目标。通过绿色储粮技术应用,实现“三率”(粮食质量合格率、储存品质合格率、食品安全指标合格率)达标,提高企业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绿色储粮100%全覆盖。

  三、探索建立“共享粮食仓储”新模式

  统筹利用现有仓储设施资源,探索集约储粮新模式,共建共享粮食“公共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现成条件,将闲置国有粮食仓库改造为公共仓,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粮食企业提供服务,探索集约储粮新模式。建设一批智能化程度高的控温公共仓,适度增加社会储备规模,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为粮食经营企业提供代储服务,强化政府对市场成品粮油的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功能,提高市场协同保供能力。完善共享仓储运行机制,加强涉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营造诚信健康的粮食流通环境。

  四、实现仓储安全管理标准化和精细化

  全面升级粮库的标准化管理,优化仓储作业流程、细化各环节仓储管理规范标准和规章制度、量化管理标准,完善考核机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强化协作配合,对仓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实施准确、快捷的规范和控制,打造粮食储备和中转的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以仓储管理规范化建设为抓手,逐步形成全县统一的工作模式、行业标准和监督管理,促进粮食储备库在硬件条件改善、管理能力提升、业务流程规范和环境设施美化等方面取得实效,推动粮食储备管理上水平、上台阶、上档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99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