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黄山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推进茶产业升级。全面推广应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模式,集成农残检测、政策性保险、行政执法、优质优价等保障措施,全域实施茶园绿色防控工程。到“十四五”末,全市绿色防控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农残欧盟标准达标率90%以上。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进茶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强化生态茶园建设,着力名茶品种资源保护繁育与推广,加强柿大茶种、黄山大叶种、祁门槠叶种等本土当家品种的选育和繁殖。到“十四五”末,全市茶园总面积稳定在82万亩左右,实现茶叶(干毛茶)产量5万吨,一产产值54亿元,发展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5家,综合产值300亿元。推广林、茶、草并存的生态立体种植模式,鼓励茶园间(套)作乔木林和绿肥植物,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集中连片推进“百里画廊”坡改梯。以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加快“机器换人”进程。

  专栏三 茶产业发展十大工程

  1.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进茶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茶产业良种化、规模化、生态化水平。加大丛栽茶园栽培模式保护与传承,加强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和推广,加快茶树良种繁育场建设,全面革新茶叶采摘方式,加大农业投入品种筛查与检测。

  2.全域茶园绿色防控工程

  总结提炼“粘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防治病虫害模式,加快运用“机械除草+以草治草”防控草害,形成一整套茶园绿色植保体系,逐步杜绝化学投入品进入茶园。实施粘虫黄板招标采购与配送回收行动;采取以草治草,防治茶园杂草为害;加大政策性茶叶保险推广;建立健全绿色防控联农带农机制和病虫预测预警机制。到2025年,全市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新建高标准茶园2万亩,高标准茶园、生态茶园面积达40万亩以上。做优做实亚行新安江流域绿色茶园生态补偿项目,提升新安江“百里画廊”和重点产茶乡镇“坡改梯”5000亩。

  3.茶叶加工升级工程

  以茶叶深加工为重点突破方向,围绕夏秋茶综合利用,加快花草茶、袋泡茶等新式茶饮研发生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茶叶初制厂清洁化改造;加快产地小型智能保鲜库建设;推进智能化分级包装建设;推动茶叶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加工提升;打造茶叶加工技术升级与装备示范。到2025年,提升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初制茶企业。新建50条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新建和改造茶叶深加工企业或车间10个,引进茶饮料生产流水线5条,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不少于20个,实现年产10万吨茶食品、1万吨袋泡茶和固体茶饮料、1000吨速溶茶及植物提取物、2000吨抹茶、2万吨纯天然无糖茶饮料的生产能力。

  4.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扶持,在招商引资与本土崛起上同时发力、同等推动,丰富市场主体的角色定位,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徽茶产业集群建设;开展信贷支农行动;建立全面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全面推进茶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到2025年,全市超亿元茶企达到30家,其中超10亿元茶企2家,超5亿元企业2-3家;力争培育1-2家主板或创业板上市企业1-2家;茶产业加工业集群产值10亿元以上的达到6个,其中产值3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2个;培育现代茶产业联合体30个以上,茶叶植保服务队和农机服务等社会化组织发展到100家。

  5.营销渠道拓展工程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打好开发市场的组合拳,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营销融合发展和国际国内双循环。有计划开展黄山名茶专卖店推进行动;加快打造北京黄山茶文化推广中心;实施跨境电商促进行动;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到2025年,巩固省内、沪苏、济南、北京、深圳等传统徽茶市场,黄山茶销售网络遍及主要茶销区,开设黄山茶专营店、代销店500家。名优茶跨境电商和出口茶贸易业务增长1倍以上,实现茶叶电商销售额超2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6.公共品牌提升工程

  加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公共品牌的管理和保护,推进公共品牌多平台宣传,聚焦县域公共品牌,各个击破、共同提升。到2025年,提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三大传统名茶知名度美誉度,培育休宁松萝、歙县滴水香、黟县石墨、祁门安茶等知名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品牌价值50亿元以上1-2个、品牌价值20亿元以上2-3个。

  7.集群平台构筑工程

  推动发展要素集聚和深度融合,推动徽茶产业集群发展,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优势特色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推进茶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茶业产业强镇建设行动;开展徽茶产业集群项目整体推进行动,实施大集团、大企业、大联盟发展战略,探索抱团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实现路径。

  8.数字茶业与科技创新工程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嵌入茶产业发展,提升产学研融合水平,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到2025年,建成黄山名茶“茶云”大数据中心,建设智慧茶园示范基地5-8个;加快打造“AIOT+区块链”茶产业技术示范与应用,建设5个物联网示范基地,5套“AIOT+区块链”茶叶溯源系统,2个高品质徽茶系列产品加工示范基地,2个高品质徽茶云仓示范基地;推进数字茶叶基地建设;鼓励茶叶企业申报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建设茶叶种植、加工、经营管理、茶艺等各类型各层次培训基地5个,实训基地10个,年培训县乡茶叶专业技术人才200人、产业技术工人500人、培训茶农2万人次。

  9.茶文旅融合工程

  积极利用茶叶与文化旅游的相通相融特性,着力在城市茶文化氛围营造、茶旅游上实现突破,不断放大“名茶之都”的核心影响力。到2025年,重点推出15条精品茶旅路线,推动“文化+”“旅游+”,规划建设20个各具特色主题的黄山名茶主题小镇,建成集生产、观光旅游、体验、养生、餐饮于一体的名茶主题庄园,开发安徽省屯溪实验茶场新业态,建设4-6个初具规模、效益较好的茶乡田园综合体。

  10.茶产业联合体共建工程

  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服务联结等茶企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建立农民分享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的利益保障机制。

  第三节 聚焦市场占有率,推进农业品牌提升

  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强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黄山贡菊等公共品牌保护,建立“一个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的公共品牌管控体系。充分发挥黄山市精致农业产业协会作用,依托黄山市田园徽州精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加快推进“田园徽州”绿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农产品特色化发展、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逐步完善相应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制定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和加工四大类食用农产品团体标准,启动农产品区块链溯源平台建设,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快构建“田园徽州”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多分享品牌产业增值收益。加强品牌培育与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相结合,创建整合区域公用品牌,在特色蔬菜、优质畜禽、泉水鱼等一批市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上取得突破。引导区县依托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等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引导品牌主体申请注册商标,争创知名品牌。

  知名品牌创响工程。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商贸、批发零售等方面,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通过开展品牌认证,推广品牌商标,实现全域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兼容并进、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利用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进出口贸易,鼓励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加快培育、引进跨国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引进外省优势农产品品牌企业在黄山联合办厂、建原料基地或者委托代加工。推进同行业或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实现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品牌集中。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联合、合作,共享共建企业品牌,实现品牌的价值延伸。积极推进山泉流水养鱼申报世界遗产。充分利用各类展会和宣传媒体,深度挖掘农业品牌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加大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加大我市品牌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参加农业农村部、省政府举办的“三大农展”,继续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举办名优农产品展示交易活动。切实加强与中茶协的合作,举办黄山茶会,开展系列论坛、经济年会等。积极推动“三品一标”生产经营主体建设,进一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特色农产品品质评价,建立品牌目录,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品牌含金量。到“十四五”末,全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系列认定登记农产品达到230个,中国驰名商标达12个以上。

  第四节 聚焦三产融合,推进产业融合建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23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