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借助省级农业“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作用,通过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积极推进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发挥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健康职业学院等属地高校资源优势,着力在新品种引进选育、农业集成技术、绿色发展模式、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四新”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攻关,共建教学科研实习和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特派员300名左右,实现全市行政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并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各类平台,拓展农村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四大功能,加速推进“四新”成果集成应用示范,继续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户建设,不断改进推广方式,推动先进技术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方式。健全农业科技领域分配政策,落实科研成果转化及农业科技创新激励相关政策。到“十四五”末,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5%,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比例达到60%。
第三节 推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
推进特色农机装备生产企业引育。以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加工装备需求为导向,重点培育和扶持茶园管理、机采分选、茶叶加工、菊花烘干、竹笋加工等农机装备生产企业,支持本土农机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引进一批山区农机化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加速提升特色农机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力争到2025年,新增规上企业1-2家,农机制造年主营收入达到1亿元。
加快补齐农机研制短板。结合我市农机化发展实际需求,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分环节梳理编制先进、适用、好用的农机具研制清单12种以上。鼓励和引导市域内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大研发创新力度,积极参与到农机强弱项、补短板中来,不断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紧密围绕名优茶采摘分选、茶叶农残快检、太平猴魁自动化加工、竹笋剥壳、菊花秸秆处理等产业发展关键性技术,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广招贤才,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批小型、轻便、多功能农机装备。重点支持畜牧、水产养殖在洗消饲喂、疫病防控、畜禽粪污处理和养殖尾水净化等关键环节的农机装备研制与推广应用。
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在县域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用地,强化土地经营者对土地的投入和管理责任,提高土地产出率。因地制宜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率先在农田、茶园等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开展宜机化改造,推进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加大对丘陵山区机耕路、田间道路和排水渠道等建设力度,加快老旧设施的宜机化改造,优化空间布局,显著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
深入推进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持续拓展农机购置补贴产品,把适用于丘陵山区的作业设备纳入补贴范围,鼓励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支持铺设山地轨道运输设备,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2.23%。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能力,鼓励有条件的粮食生产区县积极建设粮食育秧中心及烘干中心。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打造水稻、油菜等高标准综合示范基地4个,部级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县1个。加快经济作物和畜牧、渔业生产农机装备应用。深化农机农艺融合,以提高机械作业适应性为重点,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设备集成配套,建成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7个。
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优化农机装备资源配置,加强统筹规划布局,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新增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6个。培育提升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农机作业网格化服务,加快机械换人进程。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60名、农机手2000名。大力推行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机租赁等现代化农机社会化服务高效模式,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延伸。加快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建设,联通农机化服务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提升农机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
第四节 加快发展数字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智能应用。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推进歙县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以及黟县、徽州区西溪南镇、休宁县鹤城乡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完善畜禽、泉水鱼、茶叶质量安全区块链追溯管理平台,开展茶产业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到“十四五”末,全市建设数字农业工厂10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55个。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结合数字乡村建设,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依托各地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农耕采摘体验农业,建设包含吃住行购娱一体的农旅电商平台,开发订单式、定制式农旅服务产品,开展电商营销,实现乡村旅游宣传、管理、接待、农特产品销售、网络营销的信息化、便捷化。建设一批集VR全景可视化、互动体验式、农旅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绿色农业发展成果和绿色农产品、农旅特色旅游产品展示接待中心。力争“十四五”末,全市农业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50亿元。
全面优化农业农村服务。农业大数据创新应用加快,实现农业行业管理信息资源集成共享,优化品牌农产品和主要农业投入品全程溯源监管,提升农业数据信息支撑宏观管理、引导市场、指导生产的能力。力争“十四五”末,信息进村入户综合信息服务实现全覆盖,形成以行政村为结点的全市“三农”服务“一张网”。
专栏一 数字农业建设重点工程
1.“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支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公共配送冷库以及冷链物流信息化等项目建设。依托有实力的电商企业和主流电子商务平台扩大我市特色产品的线上销售,引导各地整合资源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推进种植(养殖)基地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帮助黄山旅游官方平台和“田园徽州”区域绿色农产品打造品牌、拓展销路。引导和运用好“网红经济”,积极开展直播“新农活”,打造县级以上直播基地2-3个,到2025年,建设2个以上“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示范区县,全市农业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50亿元。
2.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全面完成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县级运营中心和益农信息社建设工作。健全延伸到村到户的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农业、商务、供销、邮政、普惠金融等乡村网点资源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市益农信息社覆盖率达95%以上,支持4个区县开展益农信息社服务能力提升建设。
3.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
以安徽省祁门县祁红茶业有限公司、祁门县际源春茶业有限公司等4个省级示范点为典型,全面推进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集聚市场化建设力量引领农业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推广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软硬件,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生产示范基地,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到2025年,全市建设智慧茶园示范基地5个,先行先试的农业产业物联网应用推广模式初步形成,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增长10%以上。
4.农业大数据应用工程
深入推进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集团的合作项目,加快实施六百里茶业区块链溯源项目建设,实现从种植采摘到生产加工、从仓储物流到流通销售的全程追溯链条。建设黄山名茶“茶云”大数据中心,面向政府、茶企、社会公众、消费者,提供全方位、全产业链的信息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畜禽养殖、投入品监管、疫病防控、检疫监督、畜禽屠宰、监测预警和网上培训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继续完善黄山泉水鱼质量追溯体系,提高规模基地质量追溯覆盖面。加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全面、高效和集约管理,加强粮食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数字化监管,打造农村专题数据库。
5.数字乡村试点工程
以歙县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黟县、徽州区西溪南镇、休宁县鹤城乡省级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统筹社会资源,强力推进农村地区宽带通信网和移动互联网建设,加快宽带网络和4G网络深度覆盖,有序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农业产业园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等5G网络建设应用。支持乡村治理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建成城乡一体的宽带和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实现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
第五章 发展精致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