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社区志愿服务。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志愿服务站点,搭建志愿者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对接平台,规范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城乡社区志愿服务,在城乡社区开展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在城乡社区推行志愿者星级认定和嘉许制度,推动建立“爱心银行”“时间银行”等志愿服务回馈制度,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经常化。开展农村社区互助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农村居民自我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统筹社区照顾、扩大社区参与、促进社区融合、推动社区发展、参与社区矫正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协同服务机制。
——开展居民互助服务。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居民参与自助互助服务渠道。健全并发挥居(村)民委员会下属的人民调解、公共卫生、环境物业等委员会作用,组织居民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推进解决社区环境改造、停车出行、加装电梯等群众关切的问题。鼓励以小区、网格、居(村)民小组、楼院等为单位,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专栏3城乡社区重点人群兜底保障工程
——建立健全定期巡访独居、空巢、留守老年人工作机制。全面建立居家探访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等面向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日常探视、居家照料、事务代办、情绪疏导、精神抚慰、资源链接等方面的服务。
——面向低收入群体。提高社区社会救助的精准率,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等低收入人口积极提供救助帮扶、安全防范、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服务。健全社区对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的主动发现、报告、服务和转介机制。
——面向残疾人。推动实现城乡社区残疾人协会全覆盖。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举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培训,做好残疾人互助康复项目。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城市等,大力推进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采取上门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方式为特殊困难残疾人提供贴心便捷的社区服务。引导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在社区对残疾人进行法治宣传和心理疏导。
——面向困境和留守儿童。建立完善困境和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定期组织排查走访,及时掌握儿童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生活帮扶、精神慰藉、协助返校复学等服务。到2025年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社区探访率达到100%。加强对监护人的法治宣传、监护指导和监督,督促其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提高监护能力。
第四节 创新城乡社区服务机制
1.完善城乡社区自我服务机制。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引导居民广泛参与城乡社区服务,增强自治能力,提高自我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作用,组织社区党员干部成立联系服务群众团体,为群众提供便利、快捷、有效服务。发挥城乡社区自治组织作用,围绕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组织社区协商活动,吸纳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项目提出、运行、监督全过程,探索通过居民自愿筹资、建立社区基金等方式扩充自我服务资源。
2.健全政府购买城乡社区服务机制。原则上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积极引导社区组织和社会力量承接,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完善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机制,逐步增加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政府购买服务经费。组织实施培育开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培育引导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区服务,探索建立“以资源换服务”新模式,补充政府购买服务资金不足和资源闲置问题,鼓励支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事项。建立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目录及准入制度、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目录,推行政府采购、定向委托、公益创投等方式,提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3.强化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推进基层群众自治与网格化服务有效衔接,依托村(社区)统一划分基础网格,把网格建设成为城乡社区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和组织节点,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实现“多网合一”、全域覆盖,提高网格的有效管控和服务能力。制定网格赋能清单,健全责任清单,推动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网格,建立“发现问题、流转交办、按责处置、结果反馈、评价终结”闭环工作流程。积极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党组织建设,强化网格党组织整体功能,组织在职党员、居(村)民小组长、楼栋长、物业企业员工、社区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团结组织群众,开展“组团式”服务。实施“网格化+网络化”行动,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不断集聚加强网格化建设的科技力量。
4.完善社区服务即时响应和多方联动机制。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开放时间不少于每天8小时、特殊项目可开展8小时以外线上服务,及时响应社区居民服务需求。落实社区错时上下班、全日值班、节假日轮休等制度,及时响应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实现呼有所应、求有所助、难有所帮。探索建立健全社区服务“好差评”评价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评估制度,精准对接社区居民需求。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由社区“两委”统筹、社会组织承接、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慈善资源支持的社区联动服务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引导社会工作组织以项目化形式参与社区服务,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公益慈善资源联动效应,广泛汇集各类社会资源,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激励政策,支持引导驻区单位向城乡社区开放停车场地、文化体育设施、会议活动场地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