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辽宁省)丹东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兴人才就是兴丹东”理念,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通过“带土移植”,引进一批国内外高水平团队+项目,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优化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打造生态、厚植土壤,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推进项目、平台、资金、人才一体化配置,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集聚。

  三、发展目标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力争到2025年,科技创新基础和实力稳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趋于完善,创新生态全面优化,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有力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成为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提升对产业创新发展支撑能力;推动育成中心成为汇聚创新资源重要载体,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全面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创新群体大幅增加。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企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科技型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数突破800,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突破150家。

  创新支撑能力明显提升。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各个园区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批重要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创新生态更加优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科技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明显优化;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完备,创新投入能力显著增强;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深入人心,人才政策洼地全面构建,汇聚一批高端创新人才。

  四、重点任务

  (一)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推动万众创新。

  推进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支持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种形式的创新载体快速发展。

  1.壮大高质量企业群体。加强政府引导,整合社会资源,通过政策、项目、资金等扶持措施,培育和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在细分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建立健全股权、期权、分红权等有利于激励技术创业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做大创新型企业总量。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利益驱动、市场导向”的原则,推进构建由企业做“盟主”、契约为纽带、有明确市场目标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300个以上,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效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联盟推进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支撑产业提质增效。

  3.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持续完善和落实好有关政策,完善科技型企业成长加速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揭榜挂帅”“带土移植”、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机制,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动力,坚持抓创新不问出身,培育和引进更多产业领军团队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优化人才服务,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让人才站住脚、留住心、扎下根、出成果。

  4.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继续加大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支持力度,推动省级众创空间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壮大,加快市级众创空间发展和升级。破除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流动、成果处置、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束缚,激励科技人员在职创新创业、离岗创新创业。调动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进园区、到基地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等各类青年创业者进入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载体创业孵化。

  5.提高知识产权效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和帮助技术企业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不断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鼓励骨干企业牵头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提高企业产品市场认同度和知名度,引导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专栏1 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

  到2025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8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00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15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培育科创板上市科技型企业2家。

  1.强化政策针对性。制订完善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揭榜挂帅制度、带土移植引进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

  2.建立企业培育库。建立成熟型、成长型、种子型企业培育库,形成分类推进、梯次发展、动态管理的创新主体培育新格局。

  3.培育骨干企业。支撑龙头企业通过智能化、集约化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规模、效益快速提升,培育行业领军企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53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