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贵州省)兴仁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2月6日)

  (二)着力抓新型城镇化,全力推动“薏乡新城”建设。抢抓全省10个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机遇,深化“多规合一”,着力推动城景互动、产城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3%左右。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四改”为抓手,有序推进康养城项目建设,实施棚户区综合整治330户,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4个344户,提升城镇老旧小区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新建公厕5个,让生活圈更便民。新建改扩建民主路、复兴路、科教北路等城市道路,持续推进巴百大道建设。加快推进兴仁水库前期工作。持续推进母冲、新田等4个水库建设。抓好剑平池公园改造建设和东湖公园综合治理。新建改造地下管网8公里,建设城镇燃气管网6公里。落实金融支持政策,用好“保交楼”专项资金,“一楼一策”化解房地产风险隐患,推动房地产市场和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开通城区至巴铃重工区路兴碳素公司公交线路。在重工业园区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00套,解决入驻企业员工住宿问题。积极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扎实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高城市文明水平,打造城市品牌。推动城市智慧化监管系统建设,着力打造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按照“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城镇互助、城乡统筹”思路,启动新龙场小城镇建设,巩固提升巴铃、屯脚等重点特色示范小城镇,加快推进马马崖、波阳等小城镇道路、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文化旅游等镇村联动项目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小城镇品质,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小镇。

  (三)着力抓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生产。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加强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抓好粮食高产示范点、重要农产品保供示范区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万亩,启动16个500亩以上坝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6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8万吨左右。做优特色产业。实施薏仁米“七大提升工程”,建设1000亩薏仁米良种繁育基地,创建1万亩“烟薏轮作”示范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抓好薏仁蛋鸡、陆基生态渔业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烤烟、精品水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蔬菜等产业提质增效。发挥优质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茶、林禽、林畜等林业特色产业。强化主体培育。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农业园区发展壮大,加快培育多元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动“兴仁薏仁米”“兴仁牛干巴”等品牌发展壮大,全力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聚焦产业带动、就业保障、政策兜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动脱贫人口收入稳定增长。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加大迁出地农业资源资产盘活力度,落实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措施,认真做好标准化公共服务保障,促进搬迁群众深度融入。夯实供销基层组织,健全为农服务链条。加快建设全省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县,深入推进乡村振兴“1+5”行动,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完成老里旗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评估命名,抓好“万企兴万村”工作,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大力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万元以上。

  (四)着力抓旅游产业化,加快第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依托“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薏仁米之乡”“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康养百强县”等品牌,推动“旅游+N”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康养旅游集散地。充分发挥气候、生态、康养等方面优势,结合闲置低效旅游项目盘活,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启动放马坪景区业态提升项目建设,扩容提质鲤鱼坝景区,推动海河村、野场村打造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进黔仁茶“农旅茶体”、卡嘎布依古寨“茶文旅”、中医院--帝贝“前医后养”康养园一体化项目建设。探索康旅服务新模式。支持旅投集团充分发挥兴仁地理交通区位优势,整合联动周边县(市)景区资源,探索“基地+N”的“医、养、游、体”综合康养旅游服务新模式。丰富“薏乡新城”新内涵。聚焦“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定位,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结合中医文化、薏仁文化、武术养生、特色民族文化等资源,开发寓教于乐、寓医于养、医养结合的康养产品,推动文化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服务质量新提升。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持续提升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配套产业水平,培育规上住宿业1家以上,评定星级农家乐、客栈4家以上,提升游客接待条件。推动景区景点开展数字化产品建设和服务,推广运用“一码游贵州”平台,力争入驻各类旅游服务企业、商户5家以上。积极融入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等活动平台,策划系列山地户外文体活动,开展文化、景点、产品营销,推进文旅品牌建设。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黔锋行动”,全年对酒店、民宿客栈、农家乐等开展旅游服务质量培训2次以上,切实提高旅游服务能力。

  (五)着力践行“两山”理念,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序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常态化抓好粉尘、废气达标排放和秸秆禁烧工作,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9%以上。深化“河长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扎实推进猪场河治理,采购一艘马马崖湖垃圾清运船,启动大田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十百千”乡村振兴生活污水治理水务一体化项目建设,实施污水治理提升改造工程,新建城北大桥河、东湖龙潭、真武山马家屯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城东、城南、陆官等6座污水处理厂,不断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支持企业开展建筑垃圾、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对医疗废物、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处置全过程进行监管,防止非法倾倒,防范环境风险。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确保29处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抓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勇华矿业和蒋家湾环境问题实现销号。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新寨河流域等环境问题治理,督促涉及企业抓好整改。巩固提升环境质量。加快新能源利用进程,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持续淘汰落后产能。积极谋划水、土壤、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争取专项治理资金,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深化“林长制”,完成退化林修复3.7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万亩,建设林区道路10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措施,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设施设备运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监管,推进清洁生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充分发挥生态种养殖优势,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按照“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种养循环”思路,发展“草—牛—粪—肥(渔)—草”5万头生态养牛循环产业,不断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578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