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持续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深化“河长制”“林长制”,长青河、新寨河综合治理有序推进,启动麻沙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4座,新建改建污水管网23.4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7%,主要河流、重要湖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扎实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退化林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有序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完成营造林3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20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03%。严格落实“两个100%”要求,医疗废物统一收集转运处置,危险废物全部纳入固废信息系统管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模式,垃圾收运实现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1.36%。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监管,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加强施工扬尘、秸秆焚烧管控,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新增新能源网约车56辆、出租车70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
一年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1744个“依申请六类+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一窗办理,网上可办率达100%,标准化事项时限压缩率达77.27%,顺利完成“2+2”改革任务,受理12345热线工单4830件,办结率100%。建立健全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下放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108项。加强基层综合执法能力建设,组建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挂牌成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启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与改革,在乡镇(街道)设立审批管理受理窗口,建立联审联办工作机制。认真落实人才政策,做好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利用贵州人才博览会等平台,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9名。开展国企实体化改革,聚焦“四新”“四化”,组建能投、城投、农投、旅投等八大国有公司,谋划项目148个,获批项目103个,到位资金87.04亿元,其中,“黔企出山”的2个项目,获得广东省金融机构支持资金3.9亿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优强企业22家,到位资金59.9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5.79%、103.3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通书记、市长、纪委书记服务营商环境工作专线,聘请50名人大代表、50名政协委员监督营商环境,健全领导联系服务企业机制,认真开展联系服务企业工作,研究解决企业反映诉求问题67条。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新增市场主体5900户。严格落实“政策找企业、企业找政策”机制,梳理涉及减税降费、资金奖补、金融支持、政策鼓励等惠企政策事项124条,完成增值税留抵退税7511万元,惠及企业117家,切实助企纾困解难。
一年来,我们坚持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建改扩建学校29所,实验中学、第六中学凤凰校区、第三中学马金河校区投入使用;完成实验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搬迁。抓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双减”“五项管理”政策,持续巩固和扩大高中教育,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发展,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新招录教师101人,继续教育培训6546人次。发放营养改善计划补助5345.5万元、助学贷款1.01亿元。按照“应助尽助,不漏一人”原则,资助学生4.89万人次,资助资金3312万元。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培训医务人员1200余人次,完成全民健康信息系统和15个乡镇(街道)卫生院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持续强化稳岗就业,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易地搬迁群众、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589人,举办“春风行动”“东西协作·职在薏乡”等线下招聘会,搭建线上线下供需对接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城镇新增就业621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62人。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8.29万人,参保率99.51%,发放养老金8320.55万元。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医保基金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优抚安置、灾害救助、困难群体关爱服务等保障政策,发放各类兜底资金1.85亿元。建成逸居老年公寓、东湖日间照料中心。城南吉龙、城北马鞍山、屯脚山背后公墓建成投用,巴铃、屯脚、下山、回龙纳入殡葬改革范围。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文体事业加快发展,免费开放“两馆一站”公共文化平台,开展“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春节期间“兴仁玩·玩兴仁”系列活动60余场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展示展演系列活动,205个项目列入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新农体工程20个、社区健身路径11个,全市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达2.01平方米。国防动员、人民武装、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等工作迈出新步伐,统计、审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消防、气象、史志、档案、老龄、工青妇、文联、红十字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一年来,我们坚持“六防六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落实“八个严防”“六个必须到位”“十个万无一失”要求,用好“六防六化”工作法,坚决守牢安全稳定底线。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始终保持指挥体系处于激活状态,果断处置“11·11”等局部疫情,大力支援贵阳、毕节、兴义共同抗击疫情。聚焦检测、应急、救治能力提升,科学设置便民核酸采样点,配备移动方舱核酸检测车1辆,核酸日检测能力达20万人次。建成常态化隔离房间952间,应急储备1819间,新增救护车6辆。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投入1000万元,为一线医务人员、教师队伍、留守老人等重点人群,免费发放中药制剂30万剂,“乙类乙管”平稳过渡,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全面摸清债务底数,建立“多个渠道来水、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管控机制,债务化解从仓促应急向有序统筹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化解转变,有效遏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市场信心不断提振,债务结构不断优化。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聚焦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和贵州省“六十条”具体措施,扎实抓好国务院安委会督导帮扶组和省安全生产督导反馈问题隐患整改,整改率均为100%。紧盯煤矿、建筑施工、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排查整治隐患问题20278个,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巩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落实16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人防”“技防”措施,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完成重点风险隐患点隔离管控,稳妥推进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搬迁安置,地质灾害防治平稳有序。社会稳定工作持续加强。落实领导接访下访制度,妥善解决群众诉求。市看守所建成投用,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182个,“一村一警(警务助理)”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扎实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开展,禁毒人民战争深入推进,平安兴仁建设持续深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