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定不移加强主体培育,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下大力气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天柱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强起来。一是发展壮大规上企业。支持贵州宏泰、联合润农和恒生源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贵州宏泰启动上市前期工作,提升核心企业竞争力和带动力。加快实施“千企改造”,支持晶盛实业和恒发矿业等企业完成技改升级。制定培育计划和激励机制,落实“四上”企业扶持奖励办法,全力培育壮大“四上”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户、二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户、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8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户。二是大力扶持小微企业。认真落实惠企纾困政策,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确保企业法人数量占市场主体比重突破15%以上。抓好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清理,严格履行政府作出的承诺。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打造众创空间、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返县农民工创业基地等孵化平台,新增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是扎实开展产业大招商。用好省级化工园区新平台,优化招商宣传片和招商手册。四大班子领导聚焦“四化”,领衔开展招商引资。深入落实抓产业必须抓招商,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发挥以商招商优势,围绕“1+N”、新型建材和商贸物流等产业精准招商,力争全年签约项目30个以上,其中工业项目占比达60%以上。坚持招大引强,用好东西部协作资源,紧盯国内500强企业、央企、高新技术企业上门招商,全年引进优强企业10家以上。创新招商方式,采取股权投资、项目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天柱。坚持招商引资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为项目推介、签约、落地、建设提供全流程服务,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25亿元以上。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贵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窗通办‘2+2’模式”改革上档升位,实现“全程网办”达100%。继续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提升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包容审慎”监管和信用监管,构建良好发展环境。建立企业问题、政府服务“两张清单”,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入企走访活动,“一企一策”服务企业。全力做好要素服务保障,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招工难、用地难、审批难等问题,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生产、顺心办事、舒心创业。持续加强政务诚信体系建设,落实好减税降费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三)坚定不移扩大投资消费,全面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本点,充分挖掘释放有效需求,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和消费基础作用助推经济恢复发展。一是全力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三个文件”政策机遇,在“四新”“四化”领域认真谋划编制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动态储备重大项目重大工程300个以上,其中亿元项目100个以上。落实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加快推进天柱至会同和天柱至大龙2条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启动天柱县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等重点工程建设,协助推进清水江白市至分水溪航道工程建设,全年新开项目60个以上。坚持“四个一”工作机制,实行项目驻点“一对一”服务,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坪地至大河边农村道路等项目建设,新增入库项目60个,全年完成投资30亿元以上。坚决取消民间资本准入不合理限制,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民间投资占比达50%以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四化”项目建设,产业投资占比达40%以上。坚持“投资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严格落实《贵州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确保“投”到关键领域、“赢”得最大效益。二是深挖城镇内需潜力。积极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序出让老农贸市场背后地块和消防大队北侧地块,全年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6亿元以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进一步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等统筹规划,更好促进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全面恢复县城天然气管道供气。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00套。加快推进御驰天景和东方名门二期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7万平方米以上。三是促进消费恢复提升。常态化开展促消费活动,用好中央和省州投放消费政策,扎实开展汽车、家电、美食促销活动,建成擎天广场“夜间经济区”项目,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2.5亿元以上。抢抓元旦春节、中秋国庆、苗年侗年等消费热点,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用好“直播带货”新渠道,培育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全年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完成2亿元。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完成3.8亿元以上。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
(四)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促进全民共同富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五大行动”,强化“六大机制”,促进农民创收增收,建设宜居宜业新乡村。一是坚决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常态化开展“3+1”保障监测,加强对“三类户”的动态监测和帮扶,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持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积极争取资金项目支持,提升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成效。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不断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稳定增收。持续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确保易搬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二是拓展就业增收帮扶机制。扎实开展城乡居民增收三年行动,认真落实促进居民增收30条措施,确保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州级下达增长目标。落实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村闲置土地等资源资产,新增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大力实施以工代赈,鼓励重大项目优先使用县内劳动力,丰富群众“家门口就业”岗位。三是加快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巩固提升州县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成果,加快推进2个粤黔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持续深化乡村庭院美化行动,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打造示范村5个以上。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达90%以上。全面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完善传统村落消防基础设施。全面深化乡村治理,大力推广“合约食堂”和“寨管委”,引导群众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