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2月17日)

  坚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巩固法治政府建设成果。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07件、政协委员提案267件,办结率均为100%。出台《绵阳市市本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规定实施细则(试行)》等制度,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认真执行《绵阳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规定》,推动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

  坚持把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向深入。严格落实中央、省市转变作风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深入开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全市三公经费预算下降3.4%,减少政府文件和会议20%、10%以上。全面推行公共资源交易过程全流程电子化,实施政府采购项目3620个、73亿元,节约资金4亿元。持续加强审计监督,审结项目255个。全力支持市纪委监委依纪依法开展工作,查处政府系统违纪违法案件318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95人,巩固风清气正、崇廉尚实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辛勤付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向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诚挚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项目投资支撑不够有力,稳增长的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创新活力不足,科技城创新能级有待提升;生态环境领域还有不少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还需久久为功;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和弱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任务艰巨;统筹发展和安全面临许多挑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庸政懒政怠政现象,等等。对此,我们将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二、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推动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对绵阳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市第八次党代会、市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合理增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力争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坚持理念先行、实干为要,全面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三新一高”导向,把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一体遵循、一体落实,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战略上更加主动、战术上更加精准,注重稳定经济大盘、稳住社会大局,统筹抓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区域协同、民生改善和风险防范等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目标,推动全市发展行稳致远。要坚持人民至上、为民造福,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解决群众关心的养老、托幼、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把一桩桩民生实事办实办好,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做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服务保障,发展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推动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激光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加大“招院引所”力度,推动院所在绵设立分支机构、搭建科技平台、开展科技合作,推动航天三院超声速磁悬浮电磁推进试验场等项目落地。开展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深入推进基础研究,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牵引,支持在绵科研院所、高校和重点企业争创国家实验室,参与建设天府实验室,推动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运营好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发绵阳科创中心等平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力争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达到22亿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369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