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分步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和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大力发展富农产业。做强做优粮、畜、禽、茶、果等农副产品。落实惠农政策,加强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建设高标准农田4.6万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达112万亩、产量达37万吨。加快打造优质肉牛养殖示范基地,着力培育生猪肉牛种养循环产业带。建设枧槽丰岩乌骨鸡养殖示范基地,力促品牌出川出海。建设高标准茶叶基地1000亩,重塑“后山”“红岩”等高山云雾茶品牌。启动赤水河精品水果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优势精品鲜食水果产业带。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保护传承特色乡土文化,积极创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培育一批精品民宿。
加快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坚定不移提升城镇品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探索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坚持城镇科学规划。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同步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分步编制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完成县城及摩尼分水片区,启动正东及赤水片区,加快江门及水尾片区前期工作。逐步推动老城区疏解,高效优质用好土地,支持优质医疗、教育、文体、养老、托幼等公共资源在新城区布局,鼓励功能向新城区疏导。推进城市精细管理。加快老旧管网改造及环境整治,完善公共交通、电力通信、污水供水、消防等市政公用设施。深入推进市容环境“六乱”综合治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加快建设“智慧停车”系统,推进县城停车智能化改造,逐步化解停车难问题。提升物业服务品质,打造市级“红色物业”示范小区2个。提升城镇功能品质。完善中心镇配套功能建设,协同带动区域周边乡镇同步发展。推进江门镇“省级百强中心镇”创建。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乡镇污水、垃圾等处理设施。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纠治农村“三违”问题,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着力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提升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园区产业项目量质齐升,打造产业集聚主战场。攻坚推进扩区调位。科学调整园区规划,统筹布局园区用地,持续培育产城融合发展园、绿色建材产业园、农副产品集中加工园和资源综合利用园,推进区域集聚、融合、绿色发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强园区综合体运营管理,推进水、电、气供应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健全完善产业链“链长制”,制作产业图谱,促进重点产业链条纵向拉长、横向扩宽。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形成聚集生产要素的强大能力。依托赤水河流域干热河谷地域优势,振兴发展白酒产业,加快建设白酒产业园区。加强建筑劳务输出,积极培育建筑规上企业,启动建筑劳务产业园建设。
催生赶超跨越发展动能,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以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引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推动“1+24+1”专项工作方案落地落实,重塑城乡经济和治理格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县属国企实体化运营,支持国企积极参与市场化竞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逐步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进一步提高基层执法和治理能力。提高开放合作水平。深化东西部协作发展,整合莲都、叙永两地优势资源,加强劳务输出、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加快“南翼”协同发展,加强与毗邻县区交流合作,着力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统筹六大经济区协调发展,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构建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持续推进“放管服”,不断提高服务效能。加快“四上企业”培育,促进生成更多市场主体。优化提升“一站式”政务服务,深入推进“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确保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稳步推进。
持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实施民心守护工程,在高质量发展社会事业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做好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和援助帮扶,保障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编制教体、医疗、养老、育幼、助残等社会事业专项规划。继续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开展“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培育工程。大力推进“百城千乡万村·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实现乡镇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全面启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三甲”创建,完成县疾控中心“二甲”创建。深入推进全民健康工程,建立县级全民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和全民预防保健治未病“两个中心”。构建友好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推动乡镇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发展。深化开展婴幼儿普惠托育试点。积极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逐步完善无障碍公益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盐运文化、楹联文化等传统和特色文化,加强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全民阅读推广”等群众性活动,推出一批原创文艺精品,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筑牢生态屏障。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工业方式治理、农业方式修复、自然生态涵养净化的系统思维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整治修复。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攻坚整治酸性矿涌废水、尾渣堆场、露天矿山等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切实巩固整改成效。进一步落实河湖长制,持续推进赤水河流域小水电清理整治。全面推行林长制,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8平方公里。落实污染防治综合措施。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为重点,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强赤水河、永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巩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整治成果。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理念,探索推进全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深化生态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林竹碳汇经济等模式和路径,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