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构建大城管工作体系,持续深化“街长制”管理模式,完善下沉一线、马路办公工作机制,丰富拓展“鹿城数智管家”系统功能。深入实施物业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全面推广“红色物业”。完成54条背街小巷整治,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加强大数据汇聚治理和共享,提升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拓展应急、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领域场景应用,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线上线下“一网统管”,让城市管理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着力提升城市影响力。推进“次枢纽”机场建设,加大深圳、成都、杭州等城市航班密度,全年执行客运航线40条,通航城市42个,开通包头—太原—杭州、包头—芜湖—南通2条货运航线,加密进京高铁频次,促进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积极申办中国(包头)国际陆上装备博览会,办好内蒙古国际安全应急产业博览会,争取全国性行业协会、央企和知名展览机构在我市举办重量级峰会或展会,年内举办各类特色展会30场以上。举办第二届包头马拉松等重大赛事和特色赛事,培育更多跨全年、多元化、分站式城市联赛和品牌赛事,以赛事聚拢人气、扩大影响、带动发展。着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加大健康、教育、住房、交通等领域的服务供给,优化工作、生活、社交环境,把包头打造成为一座青年筑梦、追梦、圆梦的城市。
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推进“万企兴万村”活动,带动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坚决守住不发生返贫底线。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新改建农村牧区公路300公里,改建农村牧区户厕4183户,年内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和垃圾收集处置覆盖率分别达到60%和80%以上。打造乡村振兴示范乡镇2个、示范嘎查村33个,创建自治区绿化美化示范村30个。创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六)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奋力擦亮发展底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全力守护好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让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都能呼吸新鲜空气、沐浴和煦阳光、享受最好的生态福利。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包钢集团超低排放改造等工程,实现8000辆重型柴油货车排放远程在线监控,高质量完成清洁取暖示范城市建设任务。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农村牧区黑臭水体排查,做好雨污管网探改和市政管网排水许可监管。完成100万亩加厚地膜和22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回收试点任务。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推进49座无主尾矿库治理。坚决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
加快生态保护和修复。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深入推进林长制,实施重点林业工程30万亩以上,草原生态保护修复100万亩以上。严格执行草原“三区管控”,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任务。加快四道沙河下游湿地工程、河道生态补水及配套设施建设,完成艾不盖河等4处河流治理和昆都仑水库除险加固清淤工程。高标准推进包头黄河国家湿地文化公园、昆都仑河国家湿地公园、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化“五个大起底”行动,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57万亩,处置开发区“僵尸企业”和“僵尸项目”,盘活销号所有“半拉子”工程,让各类资源真正活起来、高效用起来。全面落实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年行动,积极稳妥推进水权改革,开展用水权初始登记,建成市级交易平台,探索出保障高质量发展用水需求的“包头模式”。大力推动各行业节水,推进工业配套节水项目30个,启动2.35万亩黄灌区高效节水改造工程,推动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全面开展节水对标达标建设。加快南北郊污水处理厂技改、万水泉水质净化厂二期扩建,新建再生水管网46.2公里,新增再生水供水能力2500万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30%。巩固扩大“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成果,加快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推动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支持包钢开展尾矿库资源利用研究,一般工业固废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1+20+91”政策体系,全面启动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市场建设。强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完成自治区下达能耗强度控制目标。实施工业节能技改项目50个,改造落后电机5000台,新增绿色工厂10家、绿色设计产品10个。实施城镇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155.6万平方米,农村牧区改造35万平方米,推动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20%左右。实施包白线扩能改造、大宗矿产品B型保税物流园专用线等铁路项目,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散改集”。全面开展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推广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七)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把民生“关键小事”作为政府“头等大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着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年内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2.2万人以上,农村牧区转移就业18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补贴制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以上,新增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国际认证高技能人才100名。实施“创业包头”行动,新建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20个以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亿元以上。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推动规模化经营,把农牧民的收入提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