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数字提效行动。抢抓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宁夏枢纽节点建设机遇,落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筑数字经济集群。夯实数字基础。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新建5G基站200个。完善数字经济“三库一池”,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0%以上。拓展数字规模。深化自治区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工商银行宁夏分行数字档案中心、新能源数字充换电站等签约项目落地。发挥“东数西算”长三角飞地产业园招引优势,支持“园区注册、异地办公”,引进产业链企业300家。发挥华为、天翼云等入园头部企业吸附效应,落地软件研发、人工智能等数字企业30家。放大数字成效。借力银川市跨境电商综试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契机,鼓励阿里巴巴国际站、谷道数字跨境综合服务平台做大做强。支持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等数字应用场景建设,加快发展数字创意和数据服务产业,试点启动数字供销,办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高质量发展论坛。
实施环境提优行动。驰而不息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在高质量发展软环境上实现硬提升。紧盯“放”的精准性。深化个体开办便利化改革,简化办理程序13项、减少办理要件60个。定期发布市场主体准入准营办事指南,扩大“一件事一次办”覆盖面。推进“一网通办”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完成对接,拓展“跨省通办”合作县区10个以上,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办。突出“管”的科学性。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监管要求。加大对投诉举报频发、经营存在问题市场主体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体现“服”的高效性。探索推广高频事项延时服务,着力破解“工作时间没空办、休息时间没处办”难题。深化企业诉求收集办理机制,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涉企遗留问题应办尽办,减税降费应享尽享,市场主体增速保持全区领先水平。
(二)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科技、人才、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将主动融入银川市创新发展引领市建设,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强区、科教兴区,打造文明典范城市、开放包容城市、全域创新城市、生态宜居城市。
紧盯科技创新核心。下好创新“先手棋”,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壮大创新力量。坚持“抓大、扶小、育新”,争取科技项目资金4000万元以上,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以上,保持R&D经费投入强度全区领先。积极对接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驻区科研机构,吸引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组建“金凤科创智囊团”。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国家级种苗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新建农业科研基地50亩,联合培养乡村振兴人才30人、土专家10人。优化创新平台。鼓励发展技术孵化、融资投资、政务服务一体化创新载体,争创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3家,构建开放共享创新生态。加快阅海湾中央商务区科技服务产业集聚区“一基地、一平台、一中心”建设,密切与iBi育成中心、宁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系,整合属地创新资源,探索建立创新创业联盟,打造首府协同创新高地。厚植创新环境。优化科技服务管理方式,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本级科研投入增速稳定在10%以上。丰富金凤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打通产权交易、质押融资、托管服务通道,加速知识产权“变现”。用好银川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契机,加快科普信息化建设进度,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找准招才引智重心。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全力做好人才招引、培育、服务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诚心诚意引才。种好一线招引“梧桐树”,试点设立高校引才工作站5个,落实宁籍学子引凤归巢行动。放大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影响力,加快银川市人力资本产业园商务区分园建设,建立自治区级人才引进、项目合作、决策咨询平台,靶向引进高层次人才500人。倾心竭力育才。坚持“授渔式”培育理念,申报人才小高地项目2个、导师帮带项目5个。落实“人才兴市30条”政策,鼓励高校学子将社会实践、论文课题与金凤实际结合,接续举办青年创新创业博览会,擦亮“引凤创梦”特色人才品牌。真心实意留才。当好人才服务管家,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协调租金减免、融资担保、市场拓展等发展大事,着力解决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子女就学等关键小事,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环境。
坚守教学育人初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孩子享有更普惠、更优质的教育。围绕“有学上”和“上好学”目标,不遗余力推进学校建设,新改扩建幼儿园2所、小学3所、中学2所,新增学位6930个。升级完善17所学校硬件设施,深化集团化办学和“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成果,巩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达标县创建成效,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域延伸,持续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让老师实现更充分、更全面的发展。加强“三名”工作室建设,开展师德师风、专业素养培训4200人次,培育本级骨干教师180人,争取纳入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80人。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实行教师队伍跨区域、跨学校、跨学段调配,实现师资优化、配置均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联动增长机制,依法保障幼儿园教职工配备和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稳定。让家长感受更信赖、更公平的环境。推动“双减”常态长效,实施课后服务质量跟踪评价,巩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效。全程公开片区划分、入学报名、转校分班等关键环节信息,提升办学透明度。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联动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合力缓解当下教育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