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甘肃省)合作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17日)

  (三)聚焦“中心城市”定位,注重功能品质提升,打造城市形象新名片。围绕“南扩、北提、东进、西升”建设方向,坚持民生优先、建管并重、有序更新,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内涵式发展,打造美丽宜居的州府会客厅。

  加快更新提品质。抢抓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机遇,接续推进“两极突破·多点支撑”城市更新行动,分步实施城东、城南片区建设规划,扩大城区面积、繁荣城市经济。建成甘南津街、羚城公园、颐和广场,完成知合玛、达洒村整体搬迁,实施火车站片区路网设施、念钦街学府地下通道、卓尼西路西延段等建设项目,不断夯实“城南”发展基础;实施央德路市政化改造、那吾路提升、城北片区停车场、羚北路等项目,建设甘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化广场,着力打造“北提”新地标;提升改造环城东路市政设施,启动运营东山全民健身中心,拓展商业发展布局,激发“城东”经济活力;改造念钦街市政管线,提升西山片区基础设施,丰富录豆囊周边经济业态,实现“西苑”与城市有机融合。同步实施棚户区改造、城区路网提升、格河景观带建设工程,改善市民生活环境。

  完善配套强功能。统筹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快推进燃气管道更新改造、祖曲路给排水设施建设等强基础项目,争取实施城北污水处理厂、通钦街供水改造等补短板工程,建设地下管线、住房安全监测系统,提升城市保障能力。加快燃气管网及应急气源站建设,启用第三热源厂,优化供热布局。改造城区排水系统,提升背街小巷道路管网,着力解决排水不畅、城市内涝等问题。整治东山、西山和庙山地质灾害隐患,保障居民生活安全。巩固提升“一难两乱”整治成果,增设新能源充电桩,规范运营智慧停车项目,缓解城区“停车难”问题。持续做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精心打造口袋公园和景观小品,为建州7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

  精细管理优环境。树立现代城市经营理念,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打造城市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和数字城管平台,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精细化。严格执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保持拆违控违高压态势,从严查处未批先建、私搭乱建等行为。全面落实《甘南州住宅物业管理条例》,突出解决“三无”小区治理难题,着力提升住宅小区管理水平。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治理,健全完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加强集中整治和日常保洁,营造整洁舒心的城市环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努力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目标。

  (四)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成果有效衔接,构建三农发展新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政策支持,强化投入保障,筑牢“防”的底线,做好衔接文章,稳步推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坚持“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多措并举提升“3+1”保障成果。按照“六必查”“六必访”“七不消”原则,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和预警排查,对存在返贫风险的及时精准帮扶。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落实好产业帮扶、稳岗就业、综合保障等措施,激发低收入群体内生动力,稳步提高兜底水平。加强驻村帮扶队日常管理,有序做好人员轮换。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加大对接力度,拓宽合作领域,实现从单项帮扶到合作共赢的深刻转变。

  建设宜居和美乡村。落实“百县千乡万村”示范创建要求,编制乡村实用性规划9个,建设“一十百千万”旅游专业村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20个,积极打造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全面推进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绿化,强化生态文明小康村后续管护,开展“美丽家庭”“美丽庭院”创建活动,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加强城乡水源地涵养保护,争取实施引洮济合延伸增效工程,做好农牧村供水改造修复和后续管护,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实施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四好农村路”30公里、护村护田河堤20公里,改造电网124公里。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打造风清气正的文明乡村。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盘活农村人力、土地、资产等资源,打破思维局限、区域限制,优化农牧业组织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龙头企业带动、社企联动和联农带农机制,鼓励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引导合作社扩大生产营销规模。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加快“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健全农牧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拓展合冶公路、洮河沿线、羚北田园旅游板块,丰富旅游标杆村和专业村经济业态,逐步引导旅游资源向农牧村延伸,实现乡村旅游扩面发展。申报国家级产业强镇1个,创建卡加曼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五)聚焦“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全域治理修复,打造生态文明新样板。践行“两山”理念,坚守生态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成果,锲而不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亮点和最美底色。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力度,开展建筑扬尘、餐饮油烟专项整治,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8.2%以上。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纵深推进“清四乱”行动,严厉打击侵占河道、直排污水等违法行为;坚持“三水统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城乡雨污分流改造,确保流域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三类标准。强化固体废物监管处置,规范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收运体系,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全面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持续开展化肥农药不进市、有机肥替代化肥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土壤环境稳定向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ibei/566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