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三区三线:指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20.“一难两乱”专项整治:指停车难、管理乱、收费乱专项整治。
21.DIP: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的缩写,即按病种分值付费,指在总额预算机制下,医保部门按照不同病种支付标准,对医疗机构实行按病种拨付医保基金,不再以产生的医疗服务项目费用支付医保基金。
22.“3111”常态化调度机制:指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三层调度,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一周一调度、县长一月一调度、县委书记一季度一调度的机制。
23.十大问题:指坚决整治影响营商环境的“观念落后”“体外循环”“一知半解”“作为不够”“服务不优”“多头干扰”“准入壁垒”“指定中介”“监督滞后”“失信违约”等十大问题。
24.项目审批服务“1124”改革:指做到1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开办手续,1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抵押手续,24个工作日内完成一般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房建市政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审批手续。
25.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指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26.“五新”渭源:指生活宽裕的幸福新渭源、环境优美的生态新渭源、活力迸发的创新新渭源、治理有效的法治新渭源、奋进追赶的效能新渭源。
27.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一核”指建设以兰州和兰州新区为中心、以兰白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临夏的一小时核心经济圈。“三带”指建设以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和特色高效农业为重点的河西走廊经济带、以综合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为重点的陇东南经济带、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为重点的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
28.四个着力:指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结构优化、着力推进链条锻造、着力推进动能培育。
29.一城三区四基地:指建设甘肃中部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渭河源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乡村建设行动先行区;建设全国马铃薯育种制种基地、全国道地中药材药源基地、西北绿色肉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甘肃高原夏菜生产基地。
30.十大行动:指乡村规划引领行动、“5155”乡村建设行动、城乡融合发展行动、优势产业支撑行动、农村抗旱防汛和供水保障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行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行动、平安渭源建设行动。
31.七大工程:指生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32.“五治”融合:指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
33.“五量”文章:指全力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稳步提质。
34.“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指建成30万千瓦风电、90万千瓦光伏,实施330千伏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农网改造项目,建设风光电并网汇集站。
35.新四通一平:指通市场、通金融、通物流、通数据和推进公平发展。
36.“小管委会+服务中心+大公司”运营模式: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实行合署办公、一套机构,根据“三定”规定负责工业集中区党的建设、组织领导、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等相关职责。服务中心:负责引导企业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为企业发展当好参谋;积极开展外引内联,为入园企业及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完成工业集中区党工委、管委会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公司:依托组建的渭源县兴聚源产业合作发展有限公司,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吸引中央、省属、市属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主要支持中医药加工、马铃薯加工、生物科技、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全面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培育企业发展新产业、新动能,推动新型工业产业向规模化、聚集化、高端化发展。
37.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指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由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对工业园区土地完成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节能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水资源论证评估、水土保持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区域评估和其他必要的评估,实现项目开工所必需的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的工业项目土地称为工业项目“标准地”,企业取得“标准地”后,能够立即进场开展临水、临电接入,搭设临建、围墙修建等,实现工业用地“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竣工即登记”。
38.“三全四个一”招商思路:“三全”指开展全员招商、全民招商、全业态招商活动;“四个一”指提供一批信息、引进一批客商、签订一批协议、落地一批项目。
39.一核七星:“一核”指元古堆村,“七星”指渭河源、峡口、罗家磨、侯家寺、首阳、秋池湾、漆家沟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