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陕西省)延长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2月1日)

  ——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能源支撑力,坚持稳油增气促转化,落实企地会商联席机制,持续优化生产环境保障,鼓励企业技术攻关、稳产扩产,实施油田开发和天然气钻井项目,新建伴生气综合利用厂3个,实现原油产量45万吨、液化天然气20万吨、净化天然气16.5亿方,年产1,4丁二醇7.5万吨、乙二醇6.9万吨、聚四氢呋喃2万吨、氦气10万方。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抢抓国家和省市支持政策机遇,积极争取400兆瓦风电和1000兆瓦林光互补项目指标,建成交口镇150兆瓦风电项目,年发电量4亿度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5.9亿元。提升园区集聚力,加快推进共大滩576亩土地收储和七里村至姚店输油管线迁移,以优质高效服务承接产业转移,新增入园企业3家以上,实现园区总产值57亿元,增长9.6%。厚植创新驱动力,积极融入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用好用足“双创中心”和周春松院士工作站,实施科技创新倍增计划,全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户以上。建立健全工业经济核算体系,推动县内企业生产总值、投资、税收核算属地化、常规用工本地化、国有资本收益最大化,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2%以上,二产增加值增长7%以上。提升市场竞争力,深入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坚决落实民营经济“四个不限”“三个一切”“三个没有变”,顶格落实助企纾困一揽子举措,让民营经济发展更健康、更可持续、更有效益。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000户以上,入库“五上”企业10家以上,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6.7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3.2%。

  ——推动文旅多元化。打造石油文化溯源地,全力推进石油工业文化发展,以23处石油工业遗址为载体,以“延一井”被确定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为机遇,深化与延长石油集团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延一井”旧址改造、炼油厂旧址保护和“七三井”旧址、石油工人窑洞旧居恢复,谋划实施地质“岩心库”项目,逐步构建“一廊、两核、四基地、多点”空间布局。打造红色文化瞻仰地,积极融入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新时代内涵,全力加快东征纪念馆建设,完成后段家河毛泽东旧居、西河列宁学校、安家渠会议旧址陈列布展,创建西渠党史学习教育馆、皇庆寺红色支部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讲好延长红色故事。打造非遗文化体验地,依托民俗博物馆主阵地,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提高延长剪纸、石板画、梆子舞等非遗知名度。打造特色美食品鉴地,做优做精延长烤肉、延长饸饹等特色小吃,举办第五届美食文化旅游节,积极申报注册延长商标,形成延长味道系列美食品牌。打造乡村文旅融合地,坚持“一镇一策、一村一品”,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依托石阁山、马头关、凉水岸、神童湾等资源禀赋,围绕生态观光、休闲康养、科普教育、农耕体验等主题,创建一批乡村文化旅游示范村,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打造市场消费复苏地,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完善县城商业体系建设,加大商贸物流、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纾困力度,力争消费整体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三产增加值增长7%。

  (二)聚力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夯实高质量发展坚固根基。牢牢把握巩拓衔接“三个转向”,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持续提升脱贫成效。聚焦重点人群,继续推行“农户自主申报、四支队伍排查、行业部门筛查、平台信息比对”工作法,动态监测“三类户”返贫致贫风险,充实优化帮扶人才库,跟踪落实产业就业、医保社保、民政救助等帮扶措施,切实筑牢防返贫底线。围绕增收核心,强化“四色管理”“十个一批”举措,安排60%以上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落实省市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12条政策措施,安排脱贫劳动力就业2000人以上,实现“四项收入”合理增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强化帮扶合力,深化苏陕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消费扶贫,统筹中央定点帮扶、省内对口帮扶、高校联系帮扶、社会组织帮扶等力量,积极协调争取帮扶资金,借力实施一批产业培优、基础提升、环境改善等新优项目。

  ——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围绕“四沿三建”,出台乡村建设行动方案,推广“一图一表一册”模式,高标准编制中村、郭旗、董家芽塬等行政村实用性规划,明确村庄分类、建设范围、发展定位,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围绕功能提升,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维护保障农村供水工程,动态开展危房排查和安全加固,抓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升级改造农村电网80公里以上,新建5G基站60个以上。围绕环境改善,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新建卫生户厕800座,健全农村污水垃圾收运处置设施,打造罗子山、安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创建示范样板村3个、重点达标村10个、省级美丽宜居村1个。围绕互联互通,健全“互联网+”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充分发挥102个农村电商网点作用,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落实“二十字”方针和“五强五好”要求,突出资金撬动、项目带动、人才推动,安排各级衔接资金1.2亿元,实施衔接项目330个,创建门山、中村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阿青等6个县级示范村。建立农民参与项目“谋、建、管”机制,规范工程实施、资金拨付、验收审计等流程,完成年度投资2亿元。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施“消薄培强”行动,强化财政支持、税费优惠和金融服务,围绕农特产品加工和消费品制造,扶持发展佛光生物颗粒加工厂、孙吉屯香菇烘干厂等一批实体经济,提升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到19%以上。完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规范村务公开管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每个镇街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3—4个,评选文明家庭示范户30户以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ibei/542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