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现代农牧业提质增效。开展“千名干部入百村”活动,持续推进“百社带千户”行动,推行“十户联产”抱团发展模式,大力培育“牛、羊、奶、草、蕨麻猪、青稞、藏中药材、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继续加大牦牛藏羊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改造提升暖棚3000平方米,储草棚2400平方米。新建牦牛藏羊基地3个、蕨麻猪品种保护基地1个,建立林下菌类加工、藏中药材种植、饲草料加工基地各1个。落实好牦牛、藏羊畜牧良种补贴和青稞良种、农牧民补奖、农机购置补贴、电商销售补奖政策。切实提升乡镇畜牧兽医服务能力。实施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加快李恰如高标准养殖示范基地投产运营,发扬牧业赶贡巴精神,开工建设甘青川贡巴活畜交易市场,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建立健全劳务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城乡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就地就近创业就业,输转劳动力6000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1亿元。推进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完成道路等基础设施,初步满足企业入园条件。建设加快中藏药种植加工展示基地建设进程。做实做大各类专业合作社,扶持紫青稞、食用菌、有机肥、“德美莲露”矿泉水等本地特色产品,在市场开拓、产品升级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中藏药品保护开发力度,研发藏药制剂、新特药品,构筑规范化种植、精深化加工、标准化仓储、品牌化营销体系。扎实推进“牧光互补”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力争完成10亿实际投资量,争取开工建设330KV变电站,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蹄疾步稳深化改革开放,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乡镇、社区、村级政务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和“不来即享”。统筹推进行政审批、“证照分离”等制度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全面落实减证便民、证明事项和企业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好差评”等制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全覆盖。开展行政服务窗口作风专项整顿活动,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办事“服务态度差”“多地跑”“来回跑”等堵点难点问题。
抓好财税金融改革。强化财政资金监管,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加强税收征管,严防跑冒滴漏。按照必须急需原则,坚持勤俭节约,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缩减一般性支出10%,严控“三公”经费。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同时,保证重点工作和项目支出,不断提升财政保障水平。积极有计划化解历史债务。加大账户存量资金清理力度,做到应支尽支,应交尽交。不断拓宽财源渠道,促进财税部门与项目单位信息共享。
抓实招商引资引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甘南州关于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的若干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定点联系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全力做好项目签约和对接后续服务,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聚焦“五大产业”,加大项目包装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与上海东方龙、景域驴妈妈、中投万方、丝路易货研究院等企业合作,认真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促发展的重点项目。年内力争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5个,签约总额达到4亿元。
(五)驰而不息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按照五年过渡期的总体安排,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加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的跟踪管理,定期监测、精准帮扶、动态清零。切实加强扶贫资产管理,明确产权归属,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做到有人带、有人管,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加强公益岗位管理,继续开发保洁员、护林员、草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社会帮扶机制,在人才交流、定向培养、产业转移、项目共建、劳务协作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聚焦“七美碌曲”主攻方向,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让广大群众不断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扎实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支持“五小产业”发展,完成14个“扶贫车间”向就业工厂转型。继续扩大光伏、电商等富民新业态的覆盖面。持续改善农牧村基础设施条件,着力补齐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弱项,力争打造10个以上清洁村庄。巩固农牧村改厕成果,强化农牧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提升农村路网、电网、通信网建设。
着力夯实乡村发展基础。全面完成2021年度生态文明小康村收尾工作,启动实施新一轮小康村改造升级工程,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与生态产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精神文明和基层组织建设等要素配置,投资9000万元,推动12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提档升级。着力解决建设资金整合难、规划不到位、预算不精准、建设工期长、总体不系统不达标等突出问题。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农牧村发展水平。
(六)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倾心用力保障民生福祉。
加大就业支持力度。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着力在就业服务、用工岗位开发、政策引领、重点群体帮扶等方面下功夫,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切实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50人。统筹资源、整合各方资金,实施劳动力技能提升行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全年计划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000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