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1%,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1%、12%和5.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建筑业增加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做好2022年工作,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聚焦转型升级,在发展县域经济上出实招、开新局
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紧盯城市服务型和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全面实施“强三优二精一”产业发展战略,创新建设高质量产城融合现代化中心城区。
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产由大向强。秉持“增加总量转结构、城市更新促转型”的发展思路,紧盯经济总量贡献大和税收贡献高的行业,大力发展高端商业、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三产提质增效。以西关、南关为引领,打造以张掖路为中轴,永昌路、陇西路、大众巷、木塔巷为副翼的多业态、多功能、开放式、复合型高端商业文化旅游街区,建成“老字号”博物馆,重振城市核心商圈。引导亚欧、国芳、万达等商业综合体升级业态、错位发展,着力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时尚消费等新型消费,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开业运营万象城,建成佛慈文创广场等商业综合体,积极引进城市免税店、新型商业实体和名店首店200家以上,新增限上企业100家以上。下大力气盘活闲置楼宇,依托亚欧国际、东湖广场等楼宇,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咨询评估、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态,引进企业区域总部、大型商会和结算中心3家以上,打造特色总部集群。借助网易联合创新中心等平台,支持本土电商企业发展直播电商、跨境电商,实现电商交易额500亿元以上。助力兰州“金融之城”建设,落地渤海银行,引进广发银行等金融机构2家,实现兰州银行主板上市。开展夜经济发展示范城市建设试点,推动正宁路、花田巷、南关民族风味一条街等夜市提升服务品质,开发“夜间游”“市井游”等特色街区旅游线路,创新营销宣传,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坚持发展“三化”工业,促进二产优化增效。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围绕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创意设计等产业链,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家、小巨人企业1家,新增规上企业3户。聚焦重振“兰州制造”,借助北部片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都市工业,加快推进国网甘肃电力工业互联网+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建成330千伏输变电站,竣工投产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生产车间、雅娴食品加工基地等项目,积极引进“联东U谷・城关智造港”项目,培育十大生态产业企业30家,不断做优二产,培植稳定税源。
坚持发展都市农业,促进一产精化优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统编制乡村产业发展等配套规划,着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全域城乡融合。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亩,高质量打造兰山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青白石农业科技示范园。高效利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广“青白石”特色果蔬原产地品牌,推动精品农业规模化发展。发挥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示范效应,实施“兰山小镇”“头营印象”等重点项目,探索发展休闲观光、精品民宿、田园采摘等新业态,提质升级乡村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聚焦动能培植,在夯实发展基础上育先机、开新局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经济发展中,将项目建设作为核心工作、招商引资作为顶级工程、营商环境作为关键一招,不断厚植发展沃土,为城关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凝练储备、手续办理、开工建设、统计入库“四个环节”,综合运用项目指挥部、考核奖惩等服务保障机制,持续开展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实施项目176个,建成投用盐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等15个项目,完成投资216亿元;紧盯产业发展、城市更新、养老托育等重点领域,凝练储备项目50个以上,向上争取资金21亿元以上。按照“两真四有”要求,深化“两组八链”招商模式,紧盯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主动对接依文集团、雪松控股等意向企业,引进落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8家、三个“500强”企业5家,签约项目30个以上,省外到位资金200亿元。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依托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大数据、信息存储、互联网、信创等数字产业,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健全完善创新创业全流程孵化体系,高质量打造兰州科技创新园,建成长城紫晶西北运营中心,引进浙江纸元等科技企业10家。持续开展精益创业行动,组建双创服务联合体,新培育协同创新平台等各类双创载体10家以上。全面加强与辖区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战略合作,深化产教研融合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兰州信创新算力产业园项目,建成兰州科技创新产教融合中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研发机构2家,实施产学研及国际合作项目5个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2件。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试点“异地代收代办”跨区域通办模式,完善“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化办事体系,提高“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实现80%政务事项集成办理、90%高频事项跨省通办、100%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网办。新建政务服务大厅,落实“好差评”制度,打造“小兰帮办”热线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功能和范围,实现政务和民生服务事项扁平化快捷办理,助力群众企业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严格执行减税降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政策,建立企业简易注销容错机制,新增市场主体1万户以上。全面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落实“红黑榜”制度,培育“放心消费承诺单位”50家,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