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防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扎实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双拥工作成效显著。老干部、民族、宗教、侨务、审计、气象、消防、电力、烟草、邮政、史志、档案等工作持续进步。工青妇、老体协、志愿服务等群团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受了各种风险挑战的考验,破解了一批久而未决的难题,成绩取得殊为不易。这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睢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睢阳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推动高质量、大跨越发展还有不少困难和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具有影响力、带动力的龙头项目较少;问题楼盘化解、安置房建设与群众期望还有差距;生态保护、安全生产和社会民生领域存在短板。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锚定“两个确保”,聚焦“十大战略”,围绕“七个强市”,实施“七大行动”,全面落实“1234N”总体发展思路,一手抓“防风险,守底线”,一手抓“保重点,促发展”,聚焦“富财政、强产业、保民生”,统筹推进“古城保护利用、高新区优化升级、中心城区核心带动、乡村振兴”,坚持“六项工作机制”,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加快推进睢阳高质量、大跨越发展。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聚力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按照“新能源牵引新材料,新材料消纳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思路,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引进,推进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推动力量钻石科技研发中心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启动建设,凯盛科技4×1200t/d光伏压延玻璃项目加快建设。积极推进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等新材料项目,深度对接天合光能、晶奥、晶科等组件配套企业,加快培育“光伏材料—光伏组件—电站—储能—光伏建筑”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我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分别突破300亿元。
抓牢抓实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致力产业倍增,滚动开展“三个一批”,围绕“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全面做好13个省重点项目、93个市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年内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加快饮之健二期浓缩奶生产线、豫东金属新材料智造产业园、上海巨宝智能光学分选新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用足用好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中长期贷款等政策,积极争取37个中央预算内项目、146个专项债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项目库“大盘子”。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强力推进工业“发动机”计划,深化高新区“三化三制”改革,发挥高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鼓励支持华润雪花、锦华包装、国龙新材料等企业扩大产能。全力做好“小升规”企业培育和“四上企业”入库,力争新增中小微企业3800家、“四上”企业160家,培育上市后备企业4家。
(二)聚焦聚力科技创新,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建设创新平台。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对接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政策链“五链”深度耦合发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致力打造科技创新睢阳高地。推进科研资源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支持企业设立工业设计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加快创新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重点推进凯盛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研究分院、力量钻石研发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实施工业企业“三大改造”20家,培育智能工厂2家、智能车间5家,“上云”企业150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3家。
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大中联玻璃、瀚斯作物、睿控仪器仪表等重点企业科技研发支持力度,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达60%以上。健全引才聚才机制,建成人才公寓600套,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