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后疫情时代,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外部看,虽然发展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随着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武汉都市圈获批国家级都市圈,湖北省、荆门市分别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大力支持强县工程,为我们指明了路径、拓展了空间。从县域看,一大批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出台,项目投资后劲更加强劲;“一区三园”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城乡功能配套全面升级,沿江高铁等国家重大项目全面实施,发展配套支撑更加坚实;先进制造业加快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突破,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同时,谋划2023年政府投资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和园区建设项目106个,计划总投资151.2亿元,京山的城市空间格局、产业格局、交通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锚定目标再出发,团结奋进再冲刺,就一定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再创辉煌。
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等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这一战略定位,坚定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三大战略,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全力建设“鄂中绿宝石”“两圈”卫星城,奋力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发展先行区,着力建设富强、美丽、活力、幸福的现代化新京山。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9%,进出口总额增长10%,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23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切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继续践行“两山”理念,做好“生态京山”大文章。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持续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地耗,推进污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持续推进“技改提能、制造焕新”,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持续开展“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鼓励绿色出行,提倡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办公。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坚决抓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和环境信访投诉问题办理,持续推动整改效果巩固提升。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扎实开展工业废气、餐饮油烟、挥发性有机物等专项整治,持续抓好秸秆禁烧,完成京兰水泥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开展美丽河库建设,加快天门河流域直港河水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完成乌龙桥路等城区雨污管网和10个建制村黑臭水体整治,提升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实施“清废行动”,加强农业面源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整治,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楚天钡盐钡渣综合循环利用项目。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和矿山恢复治理,扎实开展28家矿山问题排查整改,加快推进8个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坚决打击偷挖盗采矿产资源、超核定能力开采、粉尘污染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不断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设计、职责规定和政策保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格局,争创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强化生态环保考核结果运用,加强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执法、应急等铁军队伍能力建设,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水平。
(二)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升级,切实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县域强。我们要紧紧围绕“57550”产业体系,加快扩能提质,持续延链强链,打造“两基地”“一中心”。
着力打造湖北重要的智能装备制造基地。率先在“两山”理论转化上推动装备制造业绿色转型,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以京山轻机为龙头,大力发展轻工机械产业。依托克莱德、华信、华兴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产业。积极争创全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建设华中地区规模最大、配套最全、产品最多的农机装备集聚区。依托瑞莱斯、鞍重股份等企业,建设以港口物流重型装备、矿山开采设备、石油钻采装备等为方向的重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瑞固德、台克等企业,建设外向型数控机床产业园区。
着力打造湖北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率先在“两山”理论转化上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低碳升级,积极发展以锂电氢能等为主攻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雄韬锂电产业园,重点跟踪锂电池配套产业园等项目,大力发展锂电氢能产业。依托一道新能源光伏组件产业园,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依托米朗电子、芯致半导体等企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宋河精细化工产业园,推动申昙环保、欣南扬NMP等精细化工项目快投产,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依托京京钙业纳米碳酸钙产业园,积极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的生物可降解新材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纳米碳酸钙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