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紧盯扩大内需堵点,更多举措促进三产繁荣
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构建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现代服务业多点支撑的三产发展格局,做强县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提速发展文化旅游业。坚持旅游全域化、服务品质化、治理规范化,加快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开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动仙岛湖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支持枫林创建省级旅游名镇。支持天空之城、滴水涯创建4A景区。启动排市水美乡村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天空之城配套二期等旅游项目,确保百洞峡等景区投入营运。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进县旅游集散中心等建设。积极举办丰富多彩、覆盖全年的旅游节庆活动,力争旅游人数超过5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亿元。
繁荣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业企业(大个体)30家以上。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开元酒店等3家四星级以上酒店建设,持续推进铜锣湾综合体、丽华广场二期项目,推动万达颐华酒店等投入营运,不断做活城市经济。出台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意见,鼓励更多企业入驻电商产业园。支持本地龙头企业电商品牌创建,力争快递收发件量突破7000万件。综合利用临空临港优势,用好新港棋盘洲综保区,布局建设县级物流货运集散中心、电商云仓中心、生鲜储运中心,实现物流优进优出。
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启动总投资52亿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加快站前广场、“六路八桥”等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高标准规划建设金融中心,支持县内金融机构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深化政银企和银担合作,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新增贷款余额增长15%以上。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力争奥莱斯轮胎主板上市。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康养、家政服务、特色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持续壮大研发设计、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0家以上。
(四)紧盯项目建设难点,更大力度激发发展动能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争项目就是争位次、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必须全力奔跑,坚持“一把手跑工地”和“一线工作法”,坚持“一月一签约、两月一开工、季度一拉练”,推动项目数量、建设质量、投资总量“三量齐升”。
高频次招引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招商引资政策,用更多时间“走出去”,努力招引一批大项目、主导产业项目和上下游配套企业,每个产业引进龙头企业1家以上。坚持“亩产论英雄”,严格亩均税收、投资强度、环保能耗等指标约束,比签约更比落地、比数量更比质量、比规模更比贡献,切实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体量、质量和含金量。力争签约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30个以上,新开工入库重点项目70个以上,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20亿元以上。
高强度争取项目。抢抓扩权赋能强县改革等机遇,紧盯中央、省级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重点围绕“两新一重”[12]、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民生等领域,持续谋划争取一批专项债券、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行业部门投资项目。充分发挥2500万元项目前期经费作用,支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新进入省重点项目清单项目10个以上,争取各类资金66亿元以上,发行政府债券16亿元以上。
高效率建设项目。继续开展“八个十”重点项目攻坚行动,推动重点项目清单管理、集中攻坚。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到周调度、月会商、季督办,推动项目能开则开、能早则早、能快则快,确保总投资12亿元的华博重工等75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1亿元的天锦压力容器精密制造等65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娲石6200t/d新型绿色智能化熟料生产线等4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切实以大项目促进大投资、引领大发展。
(五)紧盯营商环境痛点,更深层次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向最难处动刀,向更高标看齐,力争营商环境考评在全省第一方阵再进位。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完善“双百”活动等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实县镇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动市民之家“3+3”集成服务模式改革到位。以控制成本为核心,坚决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智能化、信息化,持续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开展行政执法专项整治“回头看”和“电视问政”等活动,全面推行包容审慎“三张清单”[13]监管,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群众敢首创。
提供一流要素保障。持续深化亩均效益评价,强化府院联动,盘活僵尸企业4家以上,大力清理闲置低效用地。持续推进黄颡口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加快推进枫林—白沙全域国土整治,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全力提升用电、用工等要素保障能力,持续降低企业要素成本。继续实施“富川英才”计划,引进一批紧缺人才和“高精尖”人才。实施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支持平台公司有效整合资产资源,支持城发公司冲刺2A+,支持交建、农发公司冲刺2A,进一步提升投融资能力,向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工商业地产等领域市场化转型。
展现一流开放水平。深度融入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和黄阳一体化发展,服务好岳九铁路前期工作,建成武阳高速阳新段、县综合客运枢纽站等项目,打通与周边城市快速通道,构建对接武汉1小时经济圈。依托武汉科教优势,深化与湖北大学等高校合作,鼓励更多企业入驻黄石(武汉、上海、深圳)离岸科创中心。扩面推进武汉都市圈政务服务一体化,积极对接武汉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全面推进与圈内城市社保体系共建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