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强保障。开展争政策、争指标、争资金“比亮晒”,力争资金争取额度增长15%以上,政府债券新增额度居宜昌前列。做大做强建投集团,总资产达到320亿以上,融资和业务收入增长10%以上,发行企业债券10亿元。积极盘活国有资产,推动REITs健康发展,规范推进PPP模式。加强政策研究和项目谋划,实现项目常态化储备、滚动化审核,探索片区开发、城市更新、EOD、ABO等多渠道投融资模式。大力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融资。强化资金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夯实各地各单位协税护税责任,确保应收尽收。
(三)坚持全链协同,推动产业裂变再突破。锚定“两高地两基地一目的地”,以系统思维见苗浇水、精准滴灌,做大市场主体“基本盘”,推动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破千亿。
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开展光伏产业建链补链攻坚年行动,推动中清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水发能源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围绕光伏玻璃、胶膜、逆变器、储能设备等上下游环节生产本地化,集中攻坚新型光伏电池、高效光伏组件等项目,推动光伏产业链尽快形成闭环,全速建成华中最大的光伏产业集群。聚焦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四大主材全力突破,加快推进安徽铜化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支持华强化工由传统煤化工向化工新材料方向裂变发展,加速融入区域新能源电池产业分工。用好省级承接硅基新材料产业转移示范区招牌,谋划布局硅基负极材料项目。
打造航空军民融合产业高地。深化与凌云科技集团战略合作,优化对接沟通机制,更好实现同频共振。完善《当阳市航空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碳纤维储氢瓶、军民电镀产业园改造升级、现代智能钣金等项目开工建设。围绕凌云预浸料项目、飞机维修、航空机械加工,重点对接凌云航空模拟器、无损检测和吊舱产业包项目,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打造中国中部绿色建材产业基地。围绕“一袋泥、一块玻、一张板、一面墙”,支持建材龙头企业加速延链,打造具有当阳特色的绿色建材产业集群。支持葛洲坝当阳水泥抢抓抽水蓄能产业风口,突破发展大坝水泥等产品。加快推动锦屏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同步引入汽车玻璃、真空玻璃等玻璃精深加工生产线,打造中部地区产能最大、链条最长、品类最全的玻璃产业集群。依托中材(宜昌)节能,加速引进医疗抗菌板、保温装饰板等项目,推动硅酸钙板基板本地加工转化。积极发展装配式、低能耗等绿色建筑,力争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40%以上。
打造全省现代农业基地。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重点打造鱼腥草、畜禽和优质粮油三个百亿级产业链。加快建设正大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中青宝欣鱼腥草全产业链、绿沃川智慧农业等项目。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5%。支持澳利龙食品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两河鱼腥草、坝陵观赏龟、半月柑橘网红等特色小镇。支持两河、半月申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实施“当阳+”和“长坂坡+”双品牌战略。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产品3个以上。深度对接正大集团,集中力量培育1-2家农产品出口企业。
打造关公文化旅游目的地。与华侨城集团深度合作,高标准建设环玉泉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力攻坚拿到玉泉山关陵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入场券”。开展当阳历史文明探源五年行动。培育十道三国菜、十家精品民宿、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实体化运作关公文化研究院。持之以恒推动“关圣文化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进信义文化“七进”,选树“信义”典型。强力开拓消费场景,紧盯商业综合体、义街城市特色旅游休闲街区,招引落地一批具有引领性、战略性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引进伟光汇通集团,启动关公文化小镇运营及城市客厅项目。力争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通过。全年接待游客73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87亿元以上。
坚持做强市场主体。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以公平竞争为导向全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健全梯度培育体系,实施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配置等政策措施,推动市场主体增量提质,新增税收过5000万元产业项目2个以上。优化设置进规进限奖、经营指标增速奖,激励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确保新登记市场主体14800家以上,净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规上服务业企业15家以上、限上商贸企业30家以上。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新增3家、5家。推动规上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四)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发展活力再增强。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刀刃向内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持续激发全市创新发展动能。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落地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优化部门职能、岗位设置,实现“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人事管理机制。推进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管委会+公司”模式,加强工业园区资源整合和资产盘活,全面提升投融资、开发建设、管理运营水平。深度开展“亩产论英雄”专项行动,“一地一策”制定闲置低效用地盘活方案,全年回收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000亩以上。推进农村供水公司化改革、供销综合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利用农用地、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农房。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迭代升级“四办”改革,巩固提升综窗改革成果,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力争营商环境全省考评名次进位7名,入选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试点项目数量居全省前列。做实“双千”服务,深入开展困难企业帮扶行动,持续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精准帮助企业拓宽市场。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确保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到13.5%。建成智慧物流共享服务平台,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推动江山贝尔物流园创建省级示范工程项目,建成集装箱集散地;推进铁路专线进园区,引导企业500公里以上运距选用铁路运输方式,确保铁路运输占比提升6个百分点;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开辟2条联程运输线路,打造现代化公铁联运集散中心。降低企业外贸门槛,持续开展“攻坚破零”和“外贸回流”行动,鼓励企业利用宜昌对外开放平台充分发展“自营出口”。